红丝带网

张颖和她的192个艾滋儿女

什么叫着艾滋病?艾滋病是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一种病毒,社会中有很多的关注艾滋,下面给你讲一个张颖和她的192个艾滋儿女。

  “我是个笨孩子,您对(我)这么好,我都不知道怎么说感激。张妈妈,您说我的病能治好吗?假如我的生命就在这停住了,我也无憾了,因为让我碰到了张妈妈这样的人……”

  念到这儿,张颖突然哽咽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她想到自己生命快要结束了,本来应该是一种很畏惧的心态。可是,现在她却觉得今生无憾了。我就是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这封信是一周前兰兰写给她的,张颖的办公桌上堆满了这样的信,只要一有空,她就会把这些信翻出来回味一遍。几乎每一次,她都泪流满面。

  每个周末孩子们都能和张颖见面,但他们还是愿意用文字来表达他们的感恩之情。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有的甚至还词不达意,错字连篇。

  这一封封质朴而纯真的信不仅是张颖一年多来所走过的路的见证,也是她用时间和爱心换来的回报。

  那一天让她彻底改变

  在阜阳,张颖是个赫赫有名的商人。十几年前,她开办了当地第一家运动服装品牌专卖店,年纯收入两三百万不在话下。几年后她改行做起了餐饮,从酒楼、快餐店、比萨店、咖啡屋、学生食堂无所不包,而且样样都是阜阳的第一家。

  直到2003年11月的一天,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她的重心彻底转移。

  张颖记得那天特别阴冷,她受市长之托陪美国汉普郡大学的社会学家肯·约翰逊了解阜阳孤儿的情况。一天内她走了三个地方,从公办的福利院,私人的孤儿院,到艾滋孤儿家庭,每一处都让她触目惊心。

  偌大的房间,空空荡荡,除了床什么都没有,屋内冰冷异常,一个个天生残疾的孩子冻得哭个不停,这是张颖在阜阳市福利院见到的情形。

  她在颖上县孤儿院看到的一幕也是同样凄惨,一大锅面条,一人一碗,孩子们排着队自己去盛,没有桌子,没有菜,“一个冬天都吃不着一次肉。”几天后,张颖买了一头猪杀好送给他们。

  傍晚时分,一个患艾滋病的小女孩出现在张颖面前时,她一下子惊呆了,“头发乱乱的,满脸都是疮,耳朵流脓,一声不吭地站在那儿,说话她根本听不见。”

  2003年,张颖初为人母,她一直都是在母亲的关怀下长大的,深知母爱对于一个成长中的孩子而言意味着什么。“突然有一天父母都不在了,自己也得了这种病,别人不理她了,学校也不让她上学了。这个时候孩子的感受是很可怕的。”

  这个小女孩就是兰兰,如果不是因为张颖那天看到她并帮助她,她的生命或许不能延续到今天,也不会有阜阳市艾滋病贫困儿童救助协会(简称阜爱,www.faadis.com)的成立。

  兰兰的变化

  “其他的孤儿虽然也可怜,但毕竟还有这样那样的社会机构来帮助他们,而这些艾滋病家庭的孩子呢?有些孩子自己还患病。”张颖说,她当初成立协会只是想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没想到后来演变成了一种责任。

  是孩子们身上一点一滴的变化坚定了她继续做下去的信念,“跟孩子多一天接触就多一分感受,他们每天都在变化,一天一个样。”兰兰就是一个例子。

  记者见到她时,兰兰跟一年前判若两人,除了个头比同龄孩子稍矮一些外,红扑扑的小脸看上去就像没生过病一样,身体内的病毒载量从一开始的三十多万降到了现在的两万多。

  为了给兰兰看病,张颖三上北京。第一次是在协会成立一周之后,那时兰兰的病情已经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腊月二十七,张颖在北京经商的丈夫带着儿子赶回阜阳过年,而张颖却带着兰兰去北京治病。

  这是张颖第一次跟艾滋病人这么近距离的接触。“上车要扶着她,吃住还要在一块儿。”和大多数对艾滋病不甚了解的人一样,张颖非常紧张,她掩饰着内心的恐惧,除了经常洗手之外她还事事亲为,生怕让孩子产生距离感。大年三十晚上,张颖和兰兰返回阜阳,车厢里空无一人。

  兰兰现在吃的药都是肯·约翰逊从美国的慈善机构申请到的,据说兰兰是国内第一个吃到这种药的儿童。国内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儿童的药物,张颖只能把兰兰的病历寄到美国,他们再根据孩子的病情对症下药。“每隔两个月换一次药,一次5万元人民币,一年下来就要花30多万元。在美国连约翰逊这样的家庭都不一定负担得起。”

  用心去呵护

  在过去的一年多,每一个经张颖帮助的孩子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很大的改观。“性格变得更加开朗,不再像过去那样自闭,学习起来也更加有信心了。”

  跟其他机构或个人直接拿钱资助不同,张颖用心来呵护这些孩子。她可以说出每个孩子的名字、年龄、在哪个学校念书、几年级、父母是否健在……这一年多来,她几乎每天奔走在阜阳各个村庄的泥土路上,去拜访那些曾经帮助过的家庭,给他们送慰问金、奶粉、衣服、书本。寻找下一个需要帮助的目标,帮助他们解决眼前最迫切的难题。

  时间长了,张颖发现,仅仅去看望一下还不够,她觉得大多数孩子都不爱说话,孤独而且自卑。去年八月,张颖带着十几个孩子去了北京,这些孩子实现了人生中许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住宾馆、第一次爬长城。在火车上,孩子们兴奋得一夜没睡着觉,那几天,孩子们在尽情享受着他们未曾见过的一切,而张颖却累得憔悴不堪。

  孩子们一下子从悲伤的环境中摆脱出来是张颖没有预料到的,几天下来,她也从这些孩子身上获得了很多的快乐。尤其当在长城上玲玲叫她一声妈妈时,这种快乐更是达到了极点。

  传递爱的火种

  玲玲的母亲两年前就患病去世了,去北京之前,玲玲和妹妹就一直失学在家。那天在长城上,其他孩子都很高兴,就她们两姐妹一个劲儿地在哭,张颖不知道为什么,玲玲对她说,如果妈妈活着就好了,能看到她和妹妹这么幸福,“孩子在痛苦和快乐的时候都希望能和自己的亲人一起分享。”

  转过头,她问张颖,“能不能叫你一声妈妈?”张颖眼眶一下子湿润了,连忙点着头说:“可以,可以。”她紧紧地把两个孩子抱在怀里,任泪水在空中横飞。

  打那儿以后,直呼张颖“妈妈”的孩子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张颖也感到自己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她发现,孩子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些物质上的帮助,关键还在于如何把他们教育好,让那一颗颗残缺的心灵变得不再残缺。

  从北京一回来,张颖就选择在每个星期六跟孩子们小聚一下,地点定在她的咖啡屋,她把它称之为“阜爱家园”。每个周末,孩子们就从阜阳的四面八方赶来,他们一块儿唱歌、做游戏、学英语,分享张颖给他们做的比萨,享受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