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通过《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实施细则〉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实施细则〉的决定》,取消了对艾滋病、性病感染者和病人的入境限制。这一举措在网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在不少网友表示支持的同时,也有许多网友发出了担心、质疑的声音。29日,新华网专访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吴尊友研究员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政策研究与信息室主任吕繁研究员,一一解答了网友关心的问题。
主持:国务院日前通过决定,取消了对艾滋病、性病感染者及病人的入境限制。请问,取消这些疾病感染者、病人入境限制的科学依据是什么?
吴尊友: 确定某种传染病的控制策略,主要根据其传播方式以及是否可以通过疫苗接种预防等因素综合考虑。入境限制是控制传染病流行的方式之一,主要用于传染病流行早期,特别是当一个国家还没有这种传染病时,限制入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或延缓传染病的传入。
艾滋病、性病、麻风病在我国流行已经有很长时间。因此,目前不存在通过限制入境方式把这三种传染病堵在国门的需要。而且,这三种传染性疾病都不会经过日常接触传播。
吕繁:医学研究表明,艾滋病只能通过血液、性途径和母婴途径传播,一般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传染艾滋病病毒。即使感染者和病人入境、居留,也不会通过一般日常生活和工作将艾滋病病毒传播给大众人群。
从公共卫生角度看,限制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入境、居留,对控制我国的艾滋病流行已经失去意义。2009年新报告感染者和新发现病人超过6.1万例,估计2009年现存活的感染者和病人有74万人,全国所有的省(区、市)和90%的县区都发现艾滋病疫情。自1985年开展艾滋病出入境卫生检疫工作以来,25年累计检出感染者只有4823例,尚不足我国累计发现的1.5%。而2009年检疫发现感染者不足500例,不足当年全国新报告总数的0.1%。
保留限制感染者和病人入境、居留条款也难以落实到位。2004年以来,全国对各种口岸人群累计实施艾滋病监测506.2万人次,但全国仅2007年出入境外国人就达5207.2万人次。
1990年北京亚运会、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2007年全球基金理事会会议、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也根据实际情况取消了对感染者和病人的入境限制。虽然上述情况属“特事特办”,但事实证明,取消限制并未对我国疾病流行和社会稳定等方面造成明显的不良影响。
吴尊友: 取消入境限制,对我国境内的艾滋病等疾病疫情变化没有什么影响,不会引起这些疾病在我国的高发。以艾滋病为例,2005年、2007年、2009年,我们与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共同对中国的艾滋病疫情进行了分析,存活的艾滋病感染者中,外国籍人很少,不到1%,而且主要是生活在中缅、中越边境的外国籍居民。无论是感染者、病人总数,还是从当年新发生的感染者人数来看,我国艾滋病流行的主要威胁还是来自本国公民。
过去几年,我国在出入境口岸对入境人员进行艾滋病检测,每年发现的艾滋病感染者约500至600例,其中,一半是我国公民,另一半为外国籍人员。在外国籍人员中,以缅甸籍人最多,主要是生活在中缅边境的缅籍居民,占外国籍人员60%。全国除云南外的其他各省区市,每年检测发现艾滋病感染者一般为1个到10个。因此,取消入境限制,不会出现大量艾滋病感染者从外国入境,在国内造成疫情大幅度上升的现象。
从全球来看,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取消了对艾滋病等疾病的入境限制,只有50个左右的国家和地区仍然没有取消入境限制。比较取消与保留入境限制的国家和地区的艾滋病疫情,看不出有明显区别。
我国取消对艾滋病等疾病入境限制,还进一步提升了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形象。
吕繁:理论上说,感染的外国人入境、且发生高危行为,有传播艾滋病的可能。但从疫情报告来看,2007年、2008年、2009年我国报告外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分别为584、865、851人。初步估算,我国取消限制后,由于感染者入境造成艾滋病疫情大幅度增加的可能性不大。
主持:网友认为,我国国土面积广、人口密度大,对疾病的监管和预防难度也非常大,允许艾滋病等疾病的感染者、病人入境将对我国疫情防控造成冲击。请问,我国目前的艾滋病、性病防控情况如何?取消入境限制后我们是否会采取更加完善的措施对这些疾病进行防控?
吴尊友: 取消入境限制,不会对我国的艾滋病等疫情防控造成冲击。目前,我国艾滋病、性病、麻风病都属于较低或低水平流行国家。各级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传染病控制工作,特别是2003年“非典”流行后,我国对传染病的控制力度不断加大,全面落实各项防治措施。应该说,取消入境限制也是我们完善防治措施的重要举措之一。因为,取消入境限制,减少了社会对这些疾病感染者/病人的歧视,使他们活得有尊严,更加积极承担起本人对防治疾病蔓延扩散的责任。这也更有利于控制疾病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