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H今年22岁,是一名大三在读学生,成绩十分优秀。2019年7月2日,他和一位在网上认识了很久的基友小Y见面,吃饱喝足后他们住在一起,发生了一些行为。其实一开始,小H是要求做好安全措施的,但对方拒绝了,最后在酒精的作用下,他们仍然将事情进行了下去。
大约过了十几天,小H出现皮疹、发烧等症状艾滋病初期,让他有点担心。7月23日,他去到北京市疾控中心检测HIV,当时进行的抗体快速检测结果为阴性,但HIV-DNA 检测结果为阳性。
7月23日,检测结果详情如下(无保护措施后第21天):
·HIV抗体快速检测阴性
·HIV-DNA阳性
8月13日,检测结果详情如下(无保护措施后第42天):
CD4检测结果提示早期感染
9月3日,检测结果详情如下(无保护措施后第63天):
只是短短的63天,小H就从HIV 抗体阴性变为HIV 抗体阳性,就因为那次意志不够坚定!
拿到确证的报告单后,小H彻底崩溃了,他不敢将结果告诉父母,怕父母承受不了这个结果,也怕父母对他失望。后来,小H将结果告诉了小Y,但是对方什么也没说,也没再联系过。小H怀疑对方可能是恶意传播,但事已至此,不论怎么后悔也没用了。
艾滋病的感染率在逐年增高,很多感染者都是像小H一样,因为一时侥幸而被感染,特别是高校群体,已然成为艾滋病的高发人群。
一、高校艾滋病患者逐年增多
第五届全国艾滋病学术大会上发布了一组数据:在2018年第二季度,我国新发现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人有40104例,其中性传播占了93.1%。一个季度增长了4万人。这个数据让很多人对我国艾滋病暴增感到担忧。
2017年,我国新发现的HIV感染者有13.5万,较2012年上升了64%。而在2016年,全球新增的艾滋病毒感染人数为180万人,新增人数比2000年下降了39%。
图源:新京报
不仅如此,我国的青年学生艾滋病也增长较快。
据我国艾滋病疫情的监测数据发现,15岁及以上的学生感染艾滋病的人数逐年快速上升,从2008年的527例上升到2011年的1154例,到2014年已经达到2695例,2015年上半年新报告的学生艾滋病感染人数比2014年同期又上升了35%。
2014年,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新报告的艾滋病感染者中,学生感染者人数超过100例的省份就达到了13个。
高校学生性观念和性行为的变化是导致学生艾滋病感染上升的主要原因。
从2010年至2015年,在全国一些地区开展的调查结果发现,在312016名学生中,发生首次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仅为48.5%。其中,跟临时伴侣发生关系时使用安全套的仅占20%。
我国的艾滋病感染者逐年上升的情况令人担忧,不过,比快速增长更令人担忧的是有很多艾滋病人在发病前并不知道自己已经被感染,导致未知的传播途径逐年增加。
二、近30%艾滋病人发病前不知感染
中国艾滋病疫情的压力,除了感染数量的增长及地区聚集高流行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不确定因素。直到发病才被发现感染艾滋病的情况越来越多,近30%的艾滋病人在发病前不知已经感染。
通常,艾滋病从感染到发病有一个潜伏期,感染后主要有三个阶段:急性感染期,临床潜伏期和艾滋病爆发期。那么,艾滋病在不同阶段的发病症状是怎样的呢?
1.急性感染期
大多数人在感染艾滋病病毒后的2~4周会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比如发烧、皮疹、淋巴结肿大、头痛、喉咙发炎、疲倦等症状,这些症状通常可以持续1-2周,不过也有一些人没有明显的症状。
2.临床潜伏期
艾滋病感染后的临床潜伏期能持续约3~10年,平均为8年。虽然一开始很少甚至没有症状,但接近临床潜伏期结束时,很多人会出现发烧、肠胃问题、体重减轻和肌肉疼痛等症状,还会出现超过3个月到半年的淋巴结无痛性肿大。
3.艾滋病爆发期
感染艾滋病毒后,通常在10年左右就会进入艾滋病爆发期,患者患癌症的风险大幅增加,尤其要警惕淋巴癌变。此外,艾滋病患者还会出现抵抗力减弱、免疫力低下等全身症状,比如长期高烧不退、淋巴结异常肿大、夜间大量出汗、体重减轻、身体虚弱、腹泻等。
艾滋病虽然可怕,但也是可以预防的艾滋病初期,为了健康,每个人都应该知道预防艾滋病的方法。
三、预防艾滋病的方法,你需要知道
1、洁身自好,拒绝不洁、杂乱的性行为。性传播是导致艾滋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要想预防艾滋病,就要避免不洁生活。
2、要正确使用避孕套,尤其是发生高危行为时,能减少感染艾滋病的风险。
3、不要吸毒,远离毒品,更不能与他人共用注射器。
4、不要与他人共用私人物品,尽量不要接触他人的体液和血液,不要使用没有消毒的工具进行有创操作。
5、生病时要去正规的医院治疗,不使用来历不明的血液。
预防艾滋病不要心存侥幸,任何一次不洁性行为都可能会让人后悔终生,一旦怀疑自己患了艾滋病,一定要及时检查治疗。
#清风计划##39健康超能团#
参考资料:
[1]感染艾滋平均5-8年无症状警惕艾滋病初期症状.人民网.2014-12-02
[2]客观认识艾滋病,科学防治艾滋病.人民网.2018-06-11
[3]潘明信.预防艾滋病请洁身自爱[J].健康,201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