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联合国大会第75次会议通过了新的全球艾滋病防治政治宣言,各国承诺2030年终结艾滋病的目标不变,并为此采取更加切实的行动和努力。
那么,2030年终结艾滋病到底意味着什么?是治愈艾滋病吗?是不再有新发感染?还是研制出疫苗?
就大家关心的这些问题,我们在此进行解答。
2030目标的提出
2015年,联合国大会通过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涵盖经济、环境、卫生、就业、教育、气候等方面, 力争在2030年之前得以实现。
“终结艾滋病”是目标3“良好健康与福祉”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还和消除贫困、消除饥饿、优质教育、性别平等、经济增长、缩小差距等其他目标息息相关。
例如,受艾滋病病毒(HIV)影响的家庭更容易陷入贫困并难以脱贫,增强经济权能和社会保护可以减少贫穷和感染艾滋病病毒的脆弱性,并帮助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保持健康。
治愈和终结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2030年以前终结艾滋病流行” 的完整提法是“2030年以前终结艾滋病对公共卫生的威胁”。
如果用量化的指标来衡量的话,那就是2030年全球HIV的新发感染降低到20万以下,比2010年的200万基线降低90%(HIV新发感染降低到足够低,传播率足够低),艾滋病相关死亡降低到20万以下,以及“零歧视”目标。
在过去十几年的实践已经证明了这是一个远大但可以实现的公共卫生目标。
从上面的表述,我们可以看到,“终结艾滋病”并不是“治愈艾滋病”,严格来讲,这是两个维度的概念。
“治愈” 通常是个体,而传染病的控制和“终结” 是群体概念。一个传染病是否能够“治愈” 并不是这个疾病能否被 “终结” 的必须条件。
大家比较熟悉的梅毒,淋病等很多传染病都是可以被“治愈” 的,但是他们都没有被“终结”。而“天花” 、麻风病、“脊灰” 等传染病不能被治愈,但通过公共卫生的手段治愈艾滋病,实现了或正在实现疾病的消除或终结。
也正是这些成就,为我们实现“终结”目标提供了范例和榜样。
虽然HIV感染仍然不可治愈,但是,HIV感染者早已不是被判了死刑。得益于医药科技的发展和抗病毒治疗药物的普遍可及,全球2600万的HIV感染者得以正常的生活,他们中大部分人已经不具有传染HIV的风险,并且很多感染HIV的女性在母婴阻断技术的帮助下,可以生育健康的子女。
这些进步是我们提出“终结”目标的科学依据和底气。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研发和生产出清除体内的HIV病毒药物,或者有足够保护效力的疫苗是可以实现的。
最后,我们要强调,与传染病防控相关的“公共卫生的手段” 是一个综合的防治体系,不仅有生物医学,还有社会、以及很多制度性的工作,包括消除不平等,其核心就是要求多部门和全社会的参与,提供公平、可负担和高质量的社会服务,包括了教育、就业、医疗和其他的社会支持。这些内容是我们实现“终结”目标的手段和方式。
在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刚刚制订完成了《2021-2026全球艾滋病防治战略》。
联合国大会也刚刚通过了《2021全球艾滋病政治宣言》,各个国家对艾滋病的防治做出了新的承诺。
我们有理由相信治愈艾滋病,在未来的10年中,全球将在更高水平上推动艾滋病的防治工作,向“2030年以前终结艾滋病对公共卫生的威胁” 这一宏伟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