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黑龙江省卫健委获悉,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全省艾防工作主动探索开展工作的新模式、新方法,全省艾滋病疫情持续保持低流行状态。全省现存活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13342例,死亡1987例。2020年1-10月,新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1026例,死亡155例。目前全省抗病毒治疗成功率达95%以上。
我省艾滋病流行呈现四个特点
1.疫情整体处于低流行水平
继2017年新报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数首次减少之后,2018年、2019年及2020年前十月,全省疫情持续呈现下降的趋势。
2.部分地区病例集中
全省除大兴安岭新林区外,其余124个区(县)均有病例,其中哈尔滨市的病例占全省病例的51.6%。
3.性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
2020年1-10月新报告的病例中经性途径感染比例为94.0%。其中,经男男性接触感染为68.6%,经异性感染为25.4%。
4.新报告病例中,15-24岁人群报告比例稳中有降,50岁以上人群报告比例持续增加。
2014年至2020年10月,全省报告15-24岁年龄组病例数占当年全部报告病例的比例由30.9%下降到16.3%;50岁以上病例数占当年全部报告病例的比例由13.3%上升到24.9%。
全省建艾滋病检测实验室885个
据介绍,全省建立各级各类艾滋病检测实验室885个,设置并启用了435个自愿咨询检测室,60个国家级艾滋病综合监测点,最大限度地发现感染者和病人。近年来,全省艾滋病检测人次数持续增长。2020年,全省有29个社会组织参与执行国家防艾基金的33个项目。结合医改工作,促进条件成熟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逐步接手辖区内病例随访工作;鼓励与医疗机构结合建立“一站式”服务的社区组织;促进抗病毒治疗定点医疗机构开展随访管理工作。
我省实现了血站核酸检测全覆盖世界艾滋病日,有效缩短了疾病发现的“窗口期”;建立健全了全省无偿献血长效机制,完善了采供血服务体。各级助产单位及负责产检的各级医疗保健机构,积极开展艾滋病筛查及咨询服务。建立了以省级艾滋病诊疗专家为依托,市、县级专家为主体的艾滋病诊疗梯队,基本医疗需求在市、县解决,复杂病情远程会诊,危重情况省、市定点医院无缝衔接。
哈尔滨新报告病例男女比例16:1
记者从哈尔滨市疾控中心获悉,哈尔滨市艾滋病疫情保持低增长态势,自1993年发现第一例感染者以来世界艾滋病日,截至2020年10月31日,全市累计报告存活HIV/AIDS病例占全省的51.6%,其中病人占34.5%,感染者占65.5%,死亡率为9.2%。全市18个县区均有病例报告,传播途径以性传播为主,占97.2%,其中男男同性性传播占79.0%;异性占18.3%。男女比例16:1。
近些年,哈尔滨市建立“哈尔滨市防治重大疾病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将艾滋病防治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内容中。今年11月份起,哈尔滨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哈尔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有关部门开展了第33个世界艾滋病日系列艾滋病知识宣传。
2020年1-10月报告HIV/AIDS 病例数占累计报告病例数的5.5%。近5年报告职业为学生人数占历年报告学生人数的55.7%,性别构成男性占98.7%,女性占1.3%,传播途径以男男同性性传播为主,占92.8%。2020年1-10月全市新报告职业为学生的病例占报告病例数的3.8%。
哈尔滨市艾滋病疫情呈如下5个特点:
一、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报告数呈逐年下降趋势。
二、传播途径以性传播为主,男男同性性行为人群仍是第一高发群体。
三、每年仍有约四分之一没能在感染初期被发现,发现时已经发病成为艾滋病的病人。
四、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陆续进入发病期,艾滋病病人占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现存活总数的1/3左右,防治形势更加严峻。
五、艾滋病死亡人数得到有效控制,但仍为报告死亡人数最多的法定传染病,社会危害严重。
哈尔滨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报告数仍处较高水平主要有5个方面原因:
一、男男同性性行为传播是疫情上升的主要原因,男男同性性行为人群中多性伴、甚至双性性行为对艾滋病传播起到桥梁作用,青年学生人群中发现病例尤显突出。
二、哈尔滨市推行社区服务中心设立艾滋病检测点,不断扩大监测检测范围,实现了最大程度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
三、随互联网社交普及和人口流动性增加等因素,高危人群行为干预更加困难,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中的失访人员难以找到,随访难度加大,联防联控工作任务艰巨。
四、青年学生中男男同性性行为增多和安全性行为意识淡薄,导致青年学生感染数上升。
五、卖淫嫖娼等违法犯罪活动及不安全性行为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等诸多因素加大了艾滋病的传播风险,社交新媒体的普遍使用增强了易感染艾滋病行为的隐蔽性,人口频繁流动增加了预防干预难度。
12月1日,黑龙江省卫健委发布图文,号召携手抗疫防艾,共担健康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