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丝带网

黄河的“子宫”托起不沉的华夏

时光隧道深度游(五)

7000多年前华夏祖先开天辟地的农耕社会,遭遇了海平面升高的全球性气候灾难,中原的大片土地被淹,出现了传说中“精卫填海”的悲剧场景。

不过,在这个灾难中,沉没的只是固定资产,中华文明没有沉没,因为我们有汾渭裂谷,这个曾经孕育黄河的“子宫”。

图1,零口遗址

汾渭裂谷,这个地球的伤疤是一个多功能孵化器,当它曾经是一个大湖涵养百万年的湖水时,孵化了从古人类到新人类的诞生,当它在三门峡的裂口释放湖水制造了黄河之后,孵化了华夏文明的诞生,而在大平原被淹没之后,高海拔的渭河平原,又体现出“救生筏”功能,它第一时间作为中华大地的“二楼”,接纳了来自大平原上“一楼”的移民。

考古专家在渭河平原东部零河左岸的零口村,发现了零口遗址。

这个遗址起始点是7000年前,一些专家认为这个遗址中既有大平原上的文化元素,也有渭河平原本地文化,是一个体现“二楼”和“一楼”两个阶梯文化交集的节点。

人类文明进化史的“残酷青春”

然而,这个节点并不祥和,它体现着中原移民离乡背井的大转场过程中,我们的祖先一度的迷茫,惶惑甚至充满戾气。

在零口遗址里,非常引人瞩目地发现了一具少女尸骨,她之所以引人瞩目,是因为这是一具被虐的尸骨,而且被虐的触目惊心!

图2,零口姑娘尸骨:触目惊心的暴力几乎遍及尸骨的各处

专家发现,这具少女尸骨没有左手,整个尸骨共有35处损伤,分布于颅骨、脊椎骨、盆骨、骶骨及肢骨,受力于不同的方向。特别是在“零口姑娘”的遗骨中,有三件骨器由会阴部刺入小腹盆腔,其中有一件至今还插在零口姑娘的坐骨上。

已经发现保存在尸骨内的凶器共18件,其中骨叉、骨笄各8件,骨镞2件。

结论是:死者为多人暴力残杀。经鉴定,死者为女性,年龄仅有15~17岁。

这个7000年前惨死的少女,被称之为“零口姑娘”。

“零口姑娘”的尸骨被虐得如此暴烈,专家认为,很可能是因为“零口姑娘”虽然经DNA鉴定最后确系女性,但从骨骼特征判断性别时,零口姑娘的眉骨及耻骨的女性特征并不明显,因此“零口姑娘”的性别表现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男性特征,甚至没有完整的女性的生殖器官(类似于“石女”),于是,氏族的人就把她视为邪恶。

零口遗址出现如此可怕的虐杀,其深层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这个时代我们祖先遭遇大水灾,部族在逃难中动荡迁徙,人口锐减,人们对生育会更加敏感,于是出现了变态虐杀发育不正常的少女(或是两性人)的“甩锅”暴力。

虽然虐杀事件非常的愚昧,但也恰恰反映出,华夏祖先创建的拒绝鬼神,以血脉为核心的文明,必然会对生理传承极其敬畏,容不得任何瑕疵,以至于出现这种过激而荒唐的惩罚。

经过了几百年迁徙动荡之后,大约6900年前,渭河平原孵化出了一个新的社会,考古上叫作仰韶文化的半坡类型。

图3,仰韶文化的半坡类型:主要是分布在海拔500米左右的渭河平原及周边

不过,这个全球大水造成的动荡时代,我们的祖先几乎一夜之间从农民变成了渔民。

仰韶文化的传媒---绘画

考古人员在半坡遗址里,发现了很多渔猎的工具,以及很多吃剩的鱼骨头,同时还直接通过他们的“传媒”——绘画,看到半坡社会的“渔猎”生活场景。

半坡出现了绘画,这也是华夏民族最早的绘画(涂鸦当然就更久远了),由于它们都画在陶器上,因此,仰韶文化也叫彩陶文化。

图4,半坡彩陶鱼纹:简洁而带有装饰风格的鱼

半坡的绘画里出现了大量鱼的题材,各种写实和抽象的鱼压倒性地占据着中国绘画源头的主要内容。

图5,船形彩陶壶

半坡陶器中,有一款两头尖的船形壶,在壶的腹部,画了一张渔网,这不仅显示半坡人能够用渔网捕鱼,而且也意味着半坡人很可能已经拥有了渔船。

看来,半坡人在动荡的岁月里,选择了“快餐”的生活方式,因为农耕是需要季节和周期的,而打鱼则随用随取。

半坡人不仅把绘画主题和陶器器型配合得很“默契”,而且还会在绘画中写“剧本”,创作故事性的情景,其中最经典的代表作,就是“人面鱼纹图”。

在半坡聚落遗址里有一种有盖的坛子,里面放的是小孩的尸体,坛子埋入地下,这种葬法叫瓮棺葬。这个弥漫着呵护夭折儿童爱意的容器,也是中国绘画的起源地.

图6,遗址里左下角的圆形陶罐就是瓮罐,专门用来安葬死亡的孩子

就在这些瓮棺盖子的内壁上,出现了华夏历史源头最著名的绘画——“人面鱼纹图”,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个微型的凝固“动画片”。

大部分“人面鱼纹图画”的主题是一个圆圆,萌萌闭着眼睛的孩子的脸,很安详,很可能是代表死亡,脸的周围会对称的围绕着几对鱼,有些鱼的头部甚至已经进入到孩子的嘴里。

图7,瓮罐盖子内侧的人面鱼纹图

这个“人面鱼纹图”的创意究竟是什么呢?

首先,它出现在安葬小孩的瓮罐顶部的盖子上,这是孩子们升天的方向,很明确的是有祈望早夭的孩子一路走好的寓意。

孩子表情安详,大概是父母希望他们去另一个世界的时候没有痛苦。

那么,画中出现的鱼是干什么的呢?难道是给孩子吃的食物吗?

不过仔细看,可以发现,大部分画面中出现的鱼,都是一对一对的,虽然可以理解为是画工对构图平衡的一种考量,但不可否认,这也是明显的两性生殖的象征。

图8,人面鱼纹图2

而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很多鱼的轮廓周围,都画有密集的小点,或者类似小点的短线。这里的鱼和孩子的头的两侧,以及上方的X交叉线上都有密集的小点,应该是象征鱼卵。

它们很像是鱼卵,因为鱼是体外排卵受精。

显然,他们让孩子吃的重点不是鱼肉,而是鱼籽,很可能这是半坡人希望借用鱼的多产的生育能力,来祈福他们的孩子尽快地托生回来。

这幅“人面鱼纹图”以丰富的故事性和隐含的情感,体现着一个非宗教文明对血脉传承的高度重视,同时也衍生出华夏民族生育文化的核心诉求——多子多福,人丁兴旺。

这幅“人面鱼纹图”用人和鱼的故事向世人宣告:无论遭遇多大的厄运,华夏民族一定会生生不息!

这或许也能理解为什么疑似“石女”的零口姑娘遭遇到那么残暴的虐杀,在那个缺乏科学的年代,任何影响祖先传承的生理缺陷,都会被认为是对氏族命运危险的诅咒。

半坡艺术家创作生命繁衍的吉祥物---鱼

在几百年的时间里,半坡人除了偶尔画个别诸如小鹿青蛙一类的其他动物之外,基本上只是画鱼。

显然,半坡人充满情怀的把鱼当成了吉祥物,因为鱼,既可以当食物,更有多子多福的寓意。

不过,半坡彩陶上对鱼的绘画表现风格,随着时间也在不断地变化。一开始是写实的,逐渐的半写实,然后就有点抽象,最后就彻底抽象了,鱼的轮廓完全变成了线条和色块。

图9,半坡中期彩陶鱼纹

如图9,画风更有装饰性,这幅画表现两条鱼的“爱情”

特别是他们对鱼的“爱情”的表现,更是手法诙谐,他们开始是用连体的两条鱼象征生殖。

图10,半坡晚期变形彩陶鱼纹

最后这个画风干脆的变得装饰性的抽象了——鱼身变成了三角色块,鱼头被解构成两个眼睛和嘴的剖面,但这就是半坡人心目中鱼的爱情,不知毕加索的灵感是否可以追溯到这个原创。

尽管遭遇天大的灾难,以及承受这种灾难带来极大的社会动荡,甚至被迫转型生存方式,但是在半坡的绘画里,不仅充满了生命繁衍的力量,而且始终没有出现和鬼神的“交往”,它表明,我们的祖先精神上从来没有缺“钙”。

无论生活如何颠覆,命运如何裂变,而一出生就掌握了八卦哲学的中华民族,在她前行的文明之路上,始终拒绝鬼神的“陪跑”,而把祖先和血脉牢牢的维系。

本文作者忻迎一已经出版了一本书——【裂谷长河 悠悠中华】,从9000年前的源头开始,竭尽洪荒之力的汲取尽可能丰富的考古成果,努力把我们祖先的脚印,从远古的尘埃中一点点的扫描出来,并且用电影导演的特有的镜头感,对大量扑朔迷离的考古元素进行独特的解密,让人们可以看到一个完全不同视角的远超5000年的真真切切的中华文明。

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