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丝带网

鱼类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

【病原】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N)。

【症状与诊断】初期病鱼呈现昏睡状,缓慢摇摆游动,继而突然狂游,随即死亡,这是病征之一。病征之二:体色发黑,眼球突出,腹部膨胀,有的体表、鳍基部充血发红,鳃褪色呈贫血状,肛门处常拖一条比传染性胰腺坏死病(IPN)病粗而长的白色黏液便。刚孵出的鱼苗,卵黄囊肿胀并有出血斑。根据症状和流行情况作初诊;解剖观察,肝、脾、肾色浅,而肌肉、脂肪、鳔、心包膜、腹膜上有出血斑点,可基本诊断。

患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的大菱鲆

【流行与危害】近年来,在大菱鲆、牙鲆等海水养殖鱼类发现此病。本病为鲑鳟鱼类鱼苗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从仔鱼到摄食4周龄的鱼苗死亡率为50%-100%。水温8-10℃时发病率最高,15℃以上停止发病。当年鱼种也有患病,但病情较轻,残存下来的带毒鱼,其排泄物是疾病传染源。本病是需向国际兽疫局(OIE)申报的疫病,是我国进境动物二类传染病检疫病种,引种移植时必须严格检疫,发现带毒鱼应彻底销毁。

患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的虹鳟鱼苗,示肛门后拖挂白色黏液粪便

【防治】预防:1.引种移植应严格检疫,发现携带病原者彻底销毁;2.养殖生产中发现病鱼及时拣出,同时进行隔离养殖,排出的水用200毫克/升浓度的漂白粉消毒,或用其它消毒剂。3.发眼卵用碘伏50毫克/升浓度药浴15分钟;4.国内报道用IHN减毒疫苗注射或浸泡48小时,均可提高抗病力,并维持110天以上。治疗:1.发病初期,每千克鱼体重用1.64-1.91克碘伏拌饵投喂,连喂15天,可控制病情;2.提高养殖水温至15℃以上,可停止发病。(俞开康)

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