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丝带网

新冠都没它可怕,埃博拉病毒为何“接触即死亡”?

全球新冠疫情尚未结束,又有一种新病毒“按捺不住”:近日,非洲国家刚果(金)卫生部门发现了一例“埃博拉”确诊病例,该确诊病例患者性别男,年龄31岁。该患者从症状初发,到因病死亡,间隔的时间仅有16天。

目前,刚果(金)为防止疫情扩散,已陆续开始疫苗接种、传播排查等工作。然而,对埃博拉的讨论热度,却在网上有增无减。有人声称,这次刚果的埃博拉疫情,更是彰显了埃博拉病毒“接触即死亡”的恐怖杀伤力。那么,这种传言是真的吗?埃博拉病毒究竟又有多可怕?今天,本期节目就带您一起认识这种可怕的病毒,揭晓问题的答案。

(刚果(金)埃博拉疫情)

埃博拉病毒,究竟从何而来?

埃博拉病毒,又称之为“伊博拉病毒”,是属于丝状病毒科的一种病毒。如果有显微镜来观测埃博拉病毒,我们会发现它的结构很像是一捆丝线扭在了一起,有人也觉得,它的形状很像古代里的“如意”。

(显微镜下的埃博拉病毒)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在显微镜下看似娇小瘦弱的病毒,却对人体有着惊人的破坏力。1976年,埃博拉病毒第一次被人类发现于刚果(金)的北方城镇,被医学上记载首名感染埃博拉的患者,是当地一名44岁的教师。最初,当地的医生认为这名发热、腹泻的患者是因为染了疟疾,因此为他开了奎宁让他稍作调理。但令医生没有想到的是,这名患者在仅仅两周之后便不治身亡。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周围患者出现了类似的症状,当地医生才逐渐意识到:这并不是疟疾,而是一种新型的病毒。因为这种新病毒被发现的地区,有一条名为“埃博拉”的河流,因此医生们也就将这种新病毒命名为“埃博拉”病毒。

但是,令医生们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在1976年刚果(金)当地发现的埃博拉病毒,仅仅只是诸多埃博拉病毒当中的一种。1976年,非洲国家苏丹同样爆发埃博拉病毒,而感染埃博拉病毒的首名患者则是棉花工厂里的一名工人。后经研究调查发现,这名工人身上感染的埃博拉毒株,与刚果(金)发现的埃博拉毒株迥然不同。在随后的几年里,非洲雷斯顿埃、科特迪瓦、本迪布焦等地,同样发现了形态各异的埃博拉病毒,医学界才将埃博拉由此前指定为一种病毒,改称为“埃博拉病毒属”的代称。截至目前,埃博拉病毒目下,一共有6个物种。

(形态各异的埃博拉家族)


那么,这种最早被发现于非洲刚果(金)河畔的病毒,究竟从何而来呢?目前,医学界仍尚无统一的答案。这是因为,医学界从未发现过在埃博拉爆发时能够存活的动物宿主。不过通过动物的尸体研究发现,医学界可以肯定的是埃博拉是人畜共通病毒,而果蝠则最有可能是非洲当地埃博拉病毒的原宿主。

埃博拉病毒的破坏力,究竟有多大

关于埃博拉病毒的破坏力,一直都是人们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目前,医学界将埃博拉病毒的生物安全等级定义为4级,算是对埃博拉病毒破坏力相对较为科学和中肯的评价。

而这个生物安全等级究竟是什么概念?——要知道,当今被视为“不治之症”,课破坏人体免疫功能的艾滋病,在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生物安全等级中仅有3级,而埃博拉病毒的等级则比艾滋病病毒的等级更高一级,同时也是生物安全等级的最高级别。这意味着,一旦埃博拉的传播失控,将可能对人类整体而言都将是一场灾难。

(非洲埃博拉疫情)

世界卫生组织之所以给埃博拉病毒日次高级版的生物安全等级,是因为埃博拉的潜伏期、发病期等种种病理特征,都堪称是当今世界病毒严重性的记录,因此它也被世界称之为“最具有致命性”的病毒。

从潜伏期来看,埃博拉病毒的潜伏期大约是在2—21天,在潜伏期内,患者很少出现症状。即便有症状,也只是表现出轻微的发热、关节头痛等迹象,因此在刚果(金)的医生发现埃博拉之初时,才将埃博拉误判为疟疾。

(刚果金金萨沙埃博拉治疗医院)

但是,潜伏期的时间也会因人身体体质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时间段。埃博拉病毒从潜伏期到发病期的最长时间记录,是25天。但对于大多数的患者来说,发病期的时间是在5—10天。而一旦进入发病期,埃博拉病毒便会展现出他惊人的破坏力:在发病初期,病人的表现依旧是发热、头痛、四肢无力等疟疾、伤寒等症状,但总体要比潜伏期更为严重。而在中期发病时,则会导致严重的腹泻、皮下出血,身体出现大量紫斑,更为严重者会出现鼻、口、肛门七窍流血的症状。而在发病的末期,病人的高烧会退去,但是器官却出现大规模衰竭,同时血流不止,直至死亡。

(埃博拉病毒感染者)

而造成埃博拉患者发病和死亡时“惨状”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埃博拉病毒可以通过“细胞内吞”和“膜融合”等方式,侵入细胞内部,从而造成脏器坏死和组织糜烂出血。

从总体上来看,埃博拉病毒的潜伏期较短,一旦发病,对人体的破坏使得当前的医疗很难跟进并修复人体组织。因此,埃博拉的致死率一度最高高达90%,因此也被称之为“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

埃博拉病毒,究竟如何传播

然而,这种高致命的病毒,却偏偏同时还拥有较强的感染力,这使得埃博拉病毒成为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便持续困扰非洲诸多国家的难题。

1976年9月,一名刚果(金)村民感染埃博拉病毒,后尽管经过当地医生努力抢救,但这名病人最终还是因病逝世。在这名病人下葬之际,他的亲友按照当地人的习俗,一起用同一个水盆洗手,以象征团结。同时有这个水盆为逝者擦拭身体,并将这名逝者安葬。

(非洲埃博拉患者遗体处理现场)

然而,正是这样的一个具有纪念逝者意味的传统习俗,使得埃博拉在当时大肆传播。在这名病人下葬后不久,他的亲友因为使用了同一盆水,从而都感染了埃博拉病毒。而部分医护人员,在随后的几周内也出现了感染埃博拉的症状。最终,这场1976年9月爆发的疫情,一共使当地686人患病,453人死亡,致死率高达66%。

后来,经过医学界的数次试验和总结,才逐渐发现了埃博拉传播的规律:在埃博拉患者的血液中,一般都有大量的埃博拉病毒,这是造成当时1976年一名患者葬礼仪式进行后,埃博拉在当地大肆传播的主要原因。而除了埃博拉患者的血液外,埃博拉患者的器官、其他分泌物,也有可能造成感染。据医学界研究发现,埃博拉患者在潜伏期初期的传染性较小,但是在发病期中期和末期,当患者出现体外大规模出血时,再与患者进行接触便十分具有危险性。这也是为何当地医护人员更容易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原因。

(接受检查埃博拉患者)

而据2015年最新近的研究报告显示,医学界近年还发现在治愈好的埃博拉病毒患者的体液中,同样可能依然还存留着残余的埃博拉病毒,并且可能通过性传播的方式将埃博拉病毒传染给其他人。在一名非洲患者的病例中,医生发现该患者在痊愈四十多天后,依然通过性行为的方式,将埃博拉病毒传染给了其他人。因此,目前医学界都会要求埃博拉病毒的痊愈者定期做体液检查,直至确认身体分泌物再无埃博拉病毒为止。

尽管埃博拉病毒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但目前医学界仅发现和患者血液、体液的接触传播是埃博拉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并无任何实际病例,证明埃博拉病毒科可通过气溶胶进行传播。

非洲埃博拉病毒,为何一直严重?

从1976年埃博拉病毒第一次被人类发现于非洲刚果(金)的埃博拉河岸,到今天埃博拉病毒的新一轮流行,埃博拉在非洲肆虐的历史,已经历经了46个年头。那么,为何非洲一直都没有能够治愈好埃博拉病毒呢?

埃博拉病毒一直在非洲肆虐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埃博拉自身的传染性和致命性。在前文中我们提到过,埃博拉病毒主要靠血液、体液的接触传播,而在非洲刚果(金)等国家,医疗资源本就较为稀缺。因此,在每次防控埃博拉疫情的过程中,经常会有医护人员感染的现象。

(非洲埃博拉疫情)

而造成埃博拉在非洲肆虐的第二个原因,则是因为当地非洲政局的动荡。在2018年非洲的埃博拉疫情中,埃博拉病毒造成了刚果北基伍省106人的死亡。但是,在埃博拉疫情肆虐的同时,该村庄也遭受了多次武装暴力袭击,而数轮武装冲突,也严重影响了当地埃博拉病毒的防控进程。

那么,如此可怕的埃博拉病毒,究竟在未来有没有可能从非洲传播至世界,有感染其他国家的可能?

(士兵巡守的埃博拉防控中心)

从埃博拉病毒的传播历史来看,其实这个概率是较低的。从1976年第一例埃博拉疫情被发现至今,人们发现数轮埃博拉疫情爆发的地点,都主要集中在西非各国,很少有埃博拉疫情逃出西非地区的现象。有医学界推测,这可能和当地的动物宿主传播有关,但具体埃博拉病毒为何一直未能走出非洲的原因,至今仍是个谜。

而另一个原因,则是因为埃博拉病毒本身是一个症状较为严重的烈性病毒,相比其他病毒而言,埃博拉病毒的潜伏期更加短暂,因此也更容易被提前发现和预防。尽管埃博拉是人类历史上致死率较为严重的病毒,但目前医学界已经研制出埃博拉病毒的疫苗。只要和埃博拉病毒的患者保持距离,不进行血液、体液的接触,拒绝食用冰谨慎接触野生动物,感染埃博拉的概率在理论上是很低的。

(疑似埃博拉病毒的原宿主:非洲果蝠)

在人类的历史上,人与病毒的斗争永不停歇。在新冠病毒传播之际,非洲埃博拉疫情的出现,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但相信只要人们努力团结,共克时艰,就一定能取得抗疫的最终胜利。

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