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丝带网

肠道里长了息肉,身体会有4个提示,别等到中晚期了才发现

48岁的孟女士,近两年来大便总是不成形,有时伴有未消化的食物,最多的时候一天要上3~4次。侧躺在床上时,左下腹总会发疼,换到另一侧有所缓解,且在排便之后腹痛有显著缓解。

可是去医院检查了血常规、大便常规、腹部超声均显示无异常,随后医生给孟女士开了一些调理肠胃的药物,吃了一段时间后症状减轻,但没过多少时间又会复发。

最近一段时间孟女士腹痛而且更加频繁,呈不定期发作,在尝试喝热水、按压腹部或是吃布洛芬以后缓解效果都不是很明显。前天中午,孟女士又突发腹部阵痛,连续上了好几趟厕所,上完后发现自己大便带血且呈黏液状。于是赶紧去了医院,经结肠镜检查以后,发现孟女士在距肛门30厘米处有一处约1.5厘米×1.5厘米的息肉样凸起,病理活检为腺瘤性息肉。

医生给出的治疗方式是及早切除,可是孟女士还是对手术有所顾虑,于是便咨询医生可不可以通过药物把息肉消下去。医生告诉孟女士,到目前为止,药物在结直肠息肉的治疗作用中只是起辅助作用,没有哪种药物可以彻底治愈。

此外,位于结直肠的腺瘤性息肉,如果直径超过2厘米,有半数的可能性恶变为腺癌

在医生的讲解下,孟女士最后通过结肠镜息肉切除术将息肉除去,术后两个月恢复良好,未见腹痛、腹泻、血便等症状。

一般来说,由于肠息肉的类别不同,在肠道中的大小,外在的临床表现都会不尽相同。像由感染炎症所引发的息肉或是单纯增生性息肉的癌变率都很低,但像孟女士的腺瘤性肠息肉癌变率就很高且和直径大小成正比。虽然绝大多数肠息肉的症状并不是很明显,但当自身出现以下症状时,就需要拉响“警报”,及早去医院检查。

一、肠道里长了息肉,身体会有4个“提示”

肠息肉是一类从黏膜凸向表面的隆起物,可以发生在肠腔的各个部位。在肠息肉体积较小、数量较少的情况下,一般不会有什么明显的症状,多数表现为偶尔肚子痛、腹泻等,很多人容易和饮食挂钩以至于忽略。往往是在息肉体积较大时,才会出现一些明显的症状。

1、腹痛、腹胀

肠息肉引起的腹痛可由肠蠕动节律失调所引发的肠套叠导致,这时交感神经传递痛觉信号至脊髓,患者多半是感觉到突然剧烈的阵发性腹痛,可伴有恶心、呕吐、血便等症状。在腹痛剧烈发作时,肠管肌紧张痉挛,之后由于过度疲劳而呈松弛状态,腹痛缓解,所以症状表现为腹痛呈间断发作且剧烈。

前面我们提到过,肠息肉在各肠段均可发生。如果是在小肠,那么疼痛的部位多在脐部或脐周,如果是在结肠,那么疼痛的部位多在下腹或左下腹部。

若腔内隆起的息肉使得肠腔过于狭小,狭窄部以上的腔内气体和液体积聚无法排出,就会导致肠部膨胀,且如果狭窄部在结肠,由于回盲瓣关闭良好,就会出现窄部以上部位形成闭袢,外在表现为腹周膨胀明显即腹胀

2、黏液状血便

一方面由于肠息肉使肠壁黏膜表面发生病变,另一方面由于食物残渣等与肠息肉处的肠壁被不断摩擦,杯状细胞分泌大量黏液,由肛门排出可使粪便呈黏液状。

此外,当肠息肉过大压迫肠壁、食物通过狭窄段等引起肠壁内血管破裂,或由肠息肉引起的肠套叠所导致肠壁缺血坏死脱落,均可导致肠腔出血。血液混合粪便由肛门排出成为血便,再加上上述肠壁分泌的黏液,故患有肠息肉的病人粪便可表现为黏液脓血样。

需要注意的是,血便的颜色还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出血的位置和大小,一般来说,出血的部位越接近肛门,出血量越大,血便的颜色就会越趋近于鲜红色,反之则呈暗红色。

3、大便次数增多

我们要清楚,排便次数增多的前提是所排的粪便多半不成形,可带有未消化的食物、黏液、脓血等物质。在此基础上每日排出3次及以上就需要引起注意。如果粪便的颜色、形状以及每次排便量均正常,则可着重考虑饮食因素。

由肠息肉所导致的腹泻,多为慢性腹泻,即具有发病时间长,症状进展缓慢的特点。增生性肠息肉可使肠壁分泌大量液体,当液体量超过肠粘膜的吸收能力时可导致腹泻。炎性肠息肉则可由炎症分泌的大量黏液、脓血而导致腹泻。此外当发生阵发性腹痛时,由于肠壁蠕动剧烈,食物在肠内停留时间过短,无法正常吸收,所以不仅可造成排便次数增多,还可在粪便中发现未消化的食物残渣。

4、皮肤表面出现色素沉着

当肠道中广泛分布息肉且数量高于100时并伴有明显临床症状时,我们将其称之为肠息肉病。大多数肠息肉病呈家族性遗传,其中错构瘤性息肉中的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临床表现为胃肠道多发的息肉和嘴角、口腔黏膜、或是肢体末端,像手指、脚趾或手掌上的黄褐色、黑色斑点。

斑点具体特征为呈圆形或椭圆形,不高于皮肤,直径大多在1~5毫米,没有毛发,也没有瘙痒、疼痛等不适感。

该病症多发于青少年,最常发生于小肠,可癌变为肠癌(但临床没有发现由色素斑导致的皮肤癌变),病变范围广,且无法根治,只能在出现肠扭转、肠梗阻、肠套叠等相应并发症时切除相应肠段。

有研究表明,大多数结直肠癌都是由结直肠息肉发展而来,据估计,2020年全球结直肠癌的新发病例约有190万例,位于常见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3位。所以作为结直肠癌的“前身”——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肠息肉)应是预防的重点对象!

二、怎样预防肠息肉?

虽然到目前为止,肠息肉并没有明确的发生机制,但由于腺瘤样息肉和肠癌发病病因的相似性,如饮食、遗传和特殊标志物检测等,所以日常生活习惯的改善和定期的肠镜筛检,都可以有效地预防肠息肉的发生和早期肠息肉的治疗。

1、清淡饮食

一方面我们要注意少吃高油、高糖、高脂肪类的食物,长时间过量的油脂代谢不仅会造成肝功能的损害,代谢所生成的胆汁酸盐在肠道内排除时会损害肠道,增加肠息肉的发病风险。

另一方面,我们要多吃一些清淡、除湿类的食物,如白萝卜、红小豆、大枣、薏苡仁等,还可以吃一些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菠菜、芹菜、大麦、玉米等,由于膳食纤维无法被胃肠道代谢吸收,可增加粪便量从而促进粪便排出,可使肠道内有害物质尽早排出体外,减轻对肠道的损害。

2、合理健康运动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发生改变,久坐、慢性病患者比比皆是。而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年龄的增长势必伴随着免疫力的衰退,如果机体再长期得不到锻炼,息肉发生率就会随之上升。

有相关研究表明,衰老可增加促炎细胞因子释放损害组织结构,而适当的体育锻炼不仅可明显提高中老年人群淋巴细胞亚群的数量,还可以提高促炎因子的拮抗因子数量,从而使机体的免疫力提高,进而降低肠息肉的发病率。

3、定期进行体检

由于肠息肉产生位置不同,大多数人在发病初期并没有明显症状。而且随着年龄增长,肠息肉的发病率也随之增高。虽然基因检测、肿瘤标志物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肠息肉一般都是通过镜检才能发现,由于早期肠息肉发展到肠癌的时间大致在5~10年,所以要想在早期发现肠息肉,最好也是每5~10年左右做一次肠镜。

同时对于家族中有胃肠类癌症或其他疾病(尤其是一类亲属如父母、子女、同父母的兄弟姐妹)、既往有肠炎类疾病或癌症史、高油高盐饮食、年龄高于45岁者等肠息肉的高发人群应重点注意自己的肠道安全。

此外,有研究认为环氧化酶-2、维生素E、叶酸等也对肠息肉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尚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事实上,案例中的孟女士如果在45岁前接受肠镜筛查,完全可以避免以后肠息肉的发病,也不用吃那么多苦头。

总而言之,我们要有效的预防肠息肉的发生,就要做到“管住嘴,迈开腿”,尽量减少对自己免疫力有害的行为,诸如大喜大悲,吸烟喝酒,长时间久坐等不良习惯,做到情绪平稳、积极锻炼、健康饮食。如果已经确诊,一定要注意遵医嘱进行定期复查,以防疾病复发。

参考文献:

[1]常玉英.慢性腹痛,元凶竟是肠息肉[J].家庭医药,2009(08):49.

[2]白国民.甜腻不节制,小心肠管长“肉赘”[J].中医健康养生,2018,4(05):48-49.

#合理用药知识大全#

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