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丝带网

HIV病毒治好了泡泡男孩!

  2019年4月18日,顶级医学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发表了一篇题为《Lentiviral Gene Therapy Combined with Low-Dose Busulfan in Infants with SCID-X1(慢病毒基因治疗联合低剂量白消安治疗SCID-X1婴儿)》的研究,这篇看名字感觉贼难读的研究,被外媒报道为“HIV病毒治好了泡泡男孩”。

  

  真的这么神奇?HIV还能治病?泡泡男孩又是啥? 我们一起来看看。

  什么是“泡泡男孩”

  “泡泡男孩”实际上指的是一种体内免疫系统严重缺陷,因此机体缺乏任何抵御细菌、病毒的能力,需要一辈子生活在无菌的环境中的患儿。

  因为他们的无菌需要使得他们不得不生活在无菌透明的塑料隔离罩中,因此就有了“泡泡”这个称呼。

  

  泡泡男孩——大卫·菲利普·维特尔

  那为什么是男孩而不是女孩呢?

  因为这是一种先天性遗传病,特征是X染色体上存在缺陷;

  所以只有男孩有可能患病,而女孩只可能是携带者。

  这种病的全称为:X连锁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症(SCID-X1)。约占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症(SCID)患者的50%~60%,白细胞介素-2(IL-2)、IL-4、IL-7、IL-9、IL-15受体γ链突变,进而引发T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早期分化受阻是导致SCID-X1的主要原因。

  如果产前检查未检出SCID-X1,新生儿出生后1个月内即可因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严重缺陷,发生严重的机会性感染。

  在早期,医生采用骨髓移植的方式对这一疾病进行治疗,但是会出现少量病例无法采用这一方式治疗。

  比如大卫·菲利普·维特尔这一病例中,患儿移植其姐姐的骨髓后,遭遇其姐姐体内携带的休眠病毒的爆发。

  不论如何,骨髓移植这一方法是当前相当成熟的治疗方案。

  出生3个月以内的新生儿,尽早开展骨髓移植治疗,已可实现75%~90%的治愈率;

  甚至孕期内检出胎儿SCID,也可实现子宫内修复。

  本次研究提供的治疗方案

  为了应对出现类似大卫移植得到休眠病毒的情况,有人提出用基因疗法治疗SCID,即用一种无害的病毒作为载体,把一段健康的基因注入体内,让这段基因承担起缺陷基因的工作。

  NEJM这次刊登的研究采用的就是这种设计思路。

  而所谓的“HIV治疗泡泡男孩”中的HIV也在这里登场,因为这项研究中使用的载体CL20-i4-EF1α-Hγc-OPT的慢病毒主干是HIV-1,如下图所示——

  

  实际上,早期的所有慢病毒载体都是HIV-1或HIV-2,相当于一个容器而已,但不能说容器治疗了这个疾病。

  因此并不能理解为HIV病毒治好了SCID-X1。

  治疗“泡泡男孩”的,是载体中的搭载的DNA。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认为,针对IL2RG基因异常的SCID-X1亚型,可考虑通过慢病毒载体将IL2RG互补DNA转移至骨髓干细胞,并同期给予小剂量、靶向白消安治疗,以调节B细胞功能,恢复体液免疫。

  在过往研究中,仅给予慢病毒基因疗法仅能够重建T细胞免疫,但对骨髓细胞、B细胞和NK细胞的改善作用有限。

  该研究将慢病毒基因治疗联合低剂量白消安应用于8名SCID-X1患儿的临床治疗。

  

  由于重组不良,1号患儿于首次治疗后12个月接受增强基因治疗(停用白消安);末次随访时,2号、3号、4号、6号患儿已停止免疫球蛋白治疗

  中位随访时间为16.4个月,结果显示,7名患儿治疗后3~4个月CD3+、CD4+、幼稚CD4+T细胞和NK细胞数量均趋于正常。

  载体插入位点分析示,多克隆模式均无克隆优势,意味着患儿继发白血病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其余1名患儿最初T细胞计数不足,但在停用白消安后,其T细胞计数逐渐升高。

  

  患儿治疗后3个月内外周血T细胞(CD3+)、B细胞(CD19+)、NK细胞(CD3-CD56+)及骨髓样细胞(CD14+/ CD15+)均明显上升(图4.A~图4.D),图4.E展示了骨髓细胞中载体标记的变化趋势

  

  患儿基因治疗后获得有效免疫重建(图5.A、图5.B、图5.D中虚线为治疗方案中定义的T细胞计数;图5.G中虚线为正常范围下限)

  同时,所有患儿的感染均完全消失,7名患儿的IgM水平趋于正常,4名患儿停止注射免疫球蛋白。

  “这些接种疫苗的患者目前都是幼儿,这种疗法可以使他们拥有免疫系统来制造足够的免疫细胞,以便他们在探索世界和过上正常的生活时免受感染。

  这在SCID-X1患者中尚属首次。”文章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圣犹达儿童研究医院骨髓移植和细胞治疗部医学博士Ewelina Mamcarz指出。

  这一研究结果显示,该疗法有助于促使SCID-X1患儿NK细胞计数正常化,能够在达到改善T细胞、B细胞功能的同时,降低继发白血病风险。

  同时,这一研究结果也为其他类型SCID(如常染色体隐性遗传SCID——腺苷脱氨酶缺陷症)的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

  原文链接: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1815408?query=featured_home

  参考内容:

  [1] https://www.cbsnews.com/pictures/bubble-boy-40-years-later-look-back-at-heartbreaking-case/

  [2]https://www.msdmanuals.com/home/immune-disorders/immunodeficiency-disorders/severe-combined-immunodeficiency-scid

  [3] 肖生祥, 彭振辉. 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发病机制和基因治疗的进展[J].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2, 28(2): 79-81.

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