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已成慢性病高危行为之后72小时内阻断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艾滋病向来是热门话题。
高校里隐藏在普通饮料自动售卖机中的HIV尿液匿名检测包,每次都被抢购一空;前不久茅台子公司拒录HIV感染者的新闻也曾一度引起热议。长久以来感染艾滋病,艾滋病因为被列入“重大传染病”,让社会民众们往往都“谈艾色变”。
尽管人们对艾滋病异常恐慌,认为感染上艾滋,就如同被判了死刑,但在前不久举办的首届腾讯医学ME大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主任李太生表示,现在的艾滋病就如同糖尿病、高血压一样,已经成为可防可控的慢性病,坚持好好治疗感染艾滋病,患者完全可以实现有尊严有质量的生活。
艾滋病为什么可怕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于人体感染免疫缺陷病毒(HIV)所致。其特征是HIV特异性攻击CD4+T淋巴细胞,造成人体免疫系统的破坏,导致各种机会性感染和相关肿瘤的发生,最终艾滋病患者因全身衰竭而死亡。
1981年,美国报道了世界第一例艾滋病患者,四年后,中国境内发现第一例感染者病例。如今,30多年过去,“终结”艾滋病流行似乎依然是“天方夜谭”。
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球有3690万例HIV感染者,新发180万例,约94万例因艾滋病死亡。而根据卫健委官网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中国估计存活艾滋病感染者125万,死亡26.2万例(截至2018年9月底报告数据)。预估新发感染者每年8万例左右。
从新生疾病到短时间内扩散到上千万人感染,高传染性、高死亡率是艾滋病在上世纪80年代被称为“超级癌症”的主要原因。
“一旦感染HIV病毒,病人在诊断之后会出现严重发热或迅速消瘦,以及伴随各种机会性感染,半年之内病人死亡。”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中心、北京市性病艾滋病临床诊疗中心主任医师李在村于1996年开始接触第一例艾滋病人,他直言“当时的状况很糟糕”,“病人知道自己得了这个病,就觉得肯定活不了了,自己都把遗嘱写好了”。
艾滋病的传播主要通过母婴、血液和性传播完成。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报告的数据显示,每1万例HIV暴露感染风险中,血液传播感染的为9250例,传染率高达92.5%;而艾滋病毒阳性母亲如果在妊娠、生产、娩出或哺乳期间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艾滋病毒母婴传染率约15%-45%。
近年来,通过抗病毒治疗方式的普及,早在2017年,我国艾滋病经输血途径传播已基本阻断,接近零报告水平;艾滋病母婴传播率从2012年的7.1%下降至2017年的4.9%,处于历史最低水平。即是说,只要在妊娠和哺乳期间母亲和婴儿接受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就几乎完全可以预防母婴传播。但性传播因为波及范围广,影响因素复杂,干预难度大,成为目前我国HIV传播的主要方式。
观察我国近几年艾滋病的发病数和死亡数报告数据,可以发现,这一数字是连年升高的。一方面由于我国加大检测覆盖面,参与检测的人数已从2012年的1亿上升为2017年的2亿。另一方面,对比2017年我国艾滋病人死亡率,2018年上升了23%,这主要是由于高危人群未能及时去进行主动监测,不知或者错过最佳阻断时间造成HIV感染,从而导致感染率攀升和因延误了治疗引发死亡后果。
“最重要的手段还是靠主动筛查。”李在村介绍,北京佑安医院通过早发现而接受抗病毒治疗以后的死亡率实际已降至万分之三。他认为,“过去大众对艾滋病恐慌的很大原因是对这个病了解不够,咨询渠道也很单一,后来因为社会偏见,很多患者不愿意去线下医疗机构主动检查,害怕遭遇异样眼光。但是互联网手段的出现,患者已经可以在如医联这样的专科慢病管理平台上作一系列的咨询问诊和自我检测,保证私密性的同时,也能享受到很好的人文关怀服务,缓解他们的恐惧和紧张,甚至提升了高危人群的主动检测率,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
遗憾的是,我国每年未诊断的感染者比例仍高达30%,这些没有被发现的感染者还在社会上继续传播。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研究员吴尊友就曾表示,每年约8万的新感染者,绝大多数都是由未诊断的感染者传播。
少有人知的“阻断药”
90后男孩蒋少强是浙江海岸公益机构的负责人,从2009年开始参与防艾志愿服务至今已有十年,2018年更是辞掉了人力资源部经理的工作,专职从事防艾公益事业。他感慨,以前人们觉得,感染上了艾滋,生活就没有了希望,但现在接触到的艾滋病感染者“积极乐观的人居多”,而且因为开始抗病毒治疗需要改掉原来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他们健身、跑步、规律作息、健康饮食,甚至比普通人的生活更加自律。“并且很重要的是,我身边的家人和朋友也都非常理解和支持我的工作,现在对这个病的认知确实跟以前不一样了。”
据了解,从1995年第一部《HIV/AIDS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出现,到2003年开展实施“四免一关怀”政策,免费给艾滋病感染者提供抗病毒治疗药物,我国抗病毒治疗工作已经成效明显。数据显示,2012年至2017年,我国接受抗病毒治疗人数从17.1万人增加到61.0万人,2017年治疗覆盖率为80.4%、治疗成功率维持在90%以上。
现阶段,艾滋病虽无法治愈,但通过“鸡尾酒疗法”(也称“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可以明显降低患者体内艾滋病病毒含量,从而延缓病程进展。
HIV预防用药主要依赖于鸡尾酒疗法进行有效预防和阻断,目前国际上共有6大类30多种药物(包括复合制剂)。2018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成人及六岁以上儿童和体重大于15kg的儿童,HIV暴露后预防用药采用RAL(拉替拉韦)联合TDF(替诺福韦)/FTC(恩曲他滨)(或+3TC)。
具体来说,HIV预防用药可分为暴露前预防和暴露后预防,通过服用抗逆转录病毒(ARV)药物,以期阻断可能发生的HIV感染。其中暴露前预防(PrEP)重点在“防”,可以通过坚持服用药物,使被感染可能性降低92%,适合未感染的高危人群使用。但中国目前尚无PrEP 用药指南,不过2018年中国疾控中心已在多地试点PrEP药物TAF(舒发泰),有望在我国可及。暴露后预防(PEP)药物即为HIV阻断药,《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18)》指出,在发生高危性行为或HIV暴露后尽可能在最短时间(2-24小时,不超过72小时)服用,连续服药4周(28天)不间断,可有效阻断HIV病毒传播复制。
根据WHO的数据反馈,阻断药成功率在89%。在72小时的有效阻断时间内,HIV病毒还没有从初始的感染细胞扩散到其他细胞里面,这时及时合理的用药,可以防止病毒扩散。不过,药物并不会杀死病毒,只能达到有效控制扩散,随着时间推移,初始被病毒感染细胞会死掉,因其不会再扩散到新的细胞,从而被从体内清除,达到有效阻断效果。
然而,作为极有效的补救措施,知道HIV阻断药的人却并不多。根据一份2017年的统计数据,万名受访网友中,有近一半的人在遭遇HIV暴露风险之后不知道可以通过及时服用药物进行阻断。蒋少强介绍,就算知道HIV阻断药的存在,想买到药也不容易,“一般HIV暴露多发生在夜间,那时候很多医生药店很难再提供服务了。”
今年初,蒋少强联系到了医联,该线上平台24小时医生在线开具处方、2小时内HIV阻断药送达等服务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于是,在简单沟通后,蒋少强很快就把海岸公益的暴露后阻断救援需求链接到医联APP HIV专区服务中来,“这不仅方便暴露后阻断需求人,也能提升我们的防艾服务内容,从而帮助到更多的人。”
医联APP线上HIV诊疗地图,根据定位匹配医院、药店和公益小组的最近位置,帮助需求者快速寻求到HIV相关救助服务
据医联APP HIV专区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平台开放9类常用阻断药物,同时线上HIV执业医生覆盖了全国29省57城的69家医院。通过医联APP,患者可以在任意时间(7*24小时)与医生沟通咨询,开具用药处方,同时还支持28分钟隐私快递配送或24小时门店自取服务。
她还介绍了曾在医联APP上凌晨接待救助过一位拉萨地区高危人士林某的故事,因为地区偏远,林某在当地医院开了3天阻断药物后,后续药品无法自寻,且缺乏严格规范的用药提醒和指导,情况十分紧急,后来通过医联APP线上公益小组工作人员的帮助,及时解决了问题,脱离了感染风险。如今,医联已经与全国像浙江海岸这样的50个NGO公益小组合作,服务了16万HIV高危和阳性用户,帮助数百位用户完成暴露后阻断。
消除认知误区同样重要
今年9月,多部门联合印发《遏制艾滋病传播实施方案(2019—2022年)》,提出要将艾滋病疫情持续控制在低流行水平。目前我国艾滋病人群感染率约为万分之九,远低于美国万分之四十。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感染总数量仍然很高。
其中老年群体和学生群体是重点关注对象。近年来,我国60岁以上男性感染病例数从2012年的8391例增加到2017年的19815例,老年人艾滋病感染率明显增加。其中有一些老人并不知道艾滋病的威胁,或觉得艾滋病潜伏期长无所谓。与此同时,2017年有3077例学生感染艾滋病,调查显示他们虽然知晓率很高,但防护意识差,有过性经历的学生安全套使用率不到40%,存在严重的“知行分离”现象。
另一方面,在搜索艾滋病相关内容时,恐艾人群也是不容忽视的部分。在恐艾贴吧,已聚集超11万关注人群,发帖近1500万条,对自我怀疑、对治疗的不确定等让他们惶惶不安。
来自恐艾吧网页截图
普及宣传艾滋病相关知识,明确检测知晓艾滋病感染状况,尽早接受干预治疗,需要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努力。目前在医联APP上,就有专门的医生教育课程,鼓励医生通过在线咨询、复查随访、多学科(MDT)会诊等,为更多有需要的人提供便利有效的服务。
每年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今年的主题为“社区动员同防艾,健康中国我行动”,鼓励个人和社区参与,动员民间力量发挥积极作用。如今在全社会的关注下,“柏林病人”“伦敦病人”的治愈案例已经不再是特例,无独有偶,2017年,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邓宏魁教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陈虎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佑安医院吴昊教授等团队一起合作,通过基因编辑对一名同时感染了艾滋病和白血病的“北京病人”进行治疗,通过治疗,病人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关于艾滋病的研究治疗技术还在不断突破,或许有一天,“终结”艾滋病的梦想不再是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