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问:艾滋病在离开人体后失去传染性却还没有死亡,那么再次进入人体会被重新激活吗?多久会彻底死亡呢?
有的说法是失去传染性≠失活,那么如果艾滋病离开人体后只是失去传染性还并没有完全死亡,再次碰到伤口会进入人体被激活吗,还是说一旦在外界病毒的结构被破坏,就不能再活过来了,病毒彻底死亡的时间是多久呢?
挺好的问题,今天来聊一下:
大家是不是把艾滋病毒(HIV)当成是一种特“高级”的生命了,遭遇到不合适的环境就失去传染性,暂时性“休眠”?碰到适宜生存的环境再重新激活,满血“复活”?
病毒失去传染性还并没有完全死亡?再次进入人体会被重新激活?病毒失去传染性≠失活?
是不是这样呢?
实际上,病毒(包括 HIV 病毒)是介于生命体与非生命体之间的一种物质的存在形式,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是最简单的“生命”形式。
通常,病毒是由一个核酸长链和蛋白质外壳构成,病毒没有自己的代谢机构,没有酶系统。因此,病毒的所有“生命活动”必须完全依赖宿主细胞,离开了宿主细胞,病毒就成了没有任何生命活动迹象、也不能独立自我繁殖的“物质”。
换句话说,病毒“存活”的标志就是病毒具有感染能力,必须有感染能力,病毒才能感染新的宿主,才能在宿主细胞内“窃取”宿主的能量和物质并以自身为模板就行复制。
任何的病毒失去了传染性,就丧失了感染宿主的能力,意味着病毒已经没有了任何“生命”的迹象,意味着病毒已经“死亡”。
病毒失去了感染能力,与“失活”、“灭活”、“死亡”差不多是同一个意思,指的都是病毒已经失去感染能力,并且这种感染能力一旦“丧失”是不可逆的,“失活”的病毒可以认为就是一团简单的有机物,对宿主的健康不再有任何的威胁。
HIV 病毒失去传染性,再次碰到伤口会进入人体被激活吗?
是这样的,HIV 病毒离开了宿主细胞或宿主,并不代表病毒失去了感染性,两个是不同的概念。
实际上,离开了宿主细胞,病毒往往可以以无生命的大分子结构存在,并且可以在一段时间内保持感染活性,病毒保持感染能力的时间与病毒本身的结构以及病毒所处的环境有关。
举例来说,HIV 主要存在于传染源(HIV 感染者/ AIDS 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胸腹水、脑脊液、羊水和乳汁等体液中。离开了人体,HIV 病毒还可以存活于“载体”中,因为有这些高危“载体”的保护,HIV 病毒可以保留感染活性一段时间。
这段时间里,如果有一些特殊的情况,尚未完全失活的 HIV 病毒通过伤口进入到新的宿主体内,就有可能导致艾滋病传播。
而一旦 HIV 病毒失去了感染性,这种情况就不存在了, HIV 病毒失去了感染性往往都是因为 HIV 病毒的结构遭到了破坏。
这种情况,比如 HIV 病毒的外壳破裂了,遗传物质 RNA 裂解了等等,HIV 病毒已经“解构”了,就彻底失去了感染性,HIV 病毒“失活”了,就一定不会再次被激活了,一定不会再活过来了。
HIV 病毒彻底死亡的时间是多久?
实际上,HIV 病毒的结构过于简单,导致其体外生存能力和对外界环境变化的抵抗力非常弱。
HIV 病毒离开了宿主,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很容易会导致 HIV 病毒彻底失活,这些环境因素包括:物理的(比如温度、压力的变化等)、化学的(比如pH值、氧化等)、生物的(比如紫外线、酒精、生物酶等)。
HIV 病人的血液离开人体,其中的 HIV 病毒多久失活呢?
一般认为,HIV 病毒离体后存活率受血液中病毒载量(病毒载量越高,失活所需的时间越长),血液量(血液量越大,失活所需的时间越长),环境温度(HIV 病毒怕高温,不怕低温),暴露于阳光(紫外线会破坏 HIV 的外壳),湿度(干燥会大大降低病毒的存活时间)的影响。
在一些特定条件下,室温下(20℃~22℃)条件下,血清中的 HIV 感染活力可持续14~28天。
对于一些病毒载量很高的“液体”(一般指的是 HIV 培养液),室温下 HIV 可保存活力达 7 天,被 HIV 污染的物品在 3 天内可有传染性。在 37℃ 下,HIV 在含血清等有机物的液体中感染活力可持续较长时间(14~21天),在水溶液中可存活 7~14 天,而在 4℃ 下无论有无有机物存在,感染活力均 >35 天。
看到这些,大家也不需要过分担心,上面说的特定条件是有严格要求的,一般只有在实验室才能满足这样的条件。
而真实的外界环境,HIV 生存能力非常弱,对各种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的变化非常敏感。
HIV 对热和干燥敏感,干燥条件下 10~20 分钟 HIV 可以失去感染活性;
56℃ 加热 30 分钟,60~70℃ 加热 10 分钟,75℃ 以上加热 5 分钟 HIV 将失去感染活性。因此,注射器具、医疗用具通过高 温消毒、煮沸或蒸汽消毒完全可以达到消毒目的。
HIV 对化学品也十分敏感,常用的消毒剂如 70% 酒精、10% 漂白粉、2% 戊二醛、4% 福尔马林等均能灭活病毒。
现阶段,HIV 的感染和传播途径主要有:
经性接 触(包括不安全的同性、异性和双性性接触);经血液及血制品(包括共用针具静脉注射毒品、不安全规范的介入性医疗操作、文身等);经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分娩时和哺乳传播)。
艾滋病不会通过日常生活,正常的工作和学习传播,一般不需要过分的恐慌。
更多艾滋病深度解读,欢迎点赞关注。
如需购买试纸,可以直接点击下方“天猫店试纸购买入口”。
天猫店试纸购买入口
需要更多帮助,欢迎关注公众号《恐艾知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