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科学家通过长期研究发现,中药黄芪中含有可有效抑制艾滋病病毒细胞分裂的化学物质――TAT2,对治疗艾滋病有非凡的功效。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艾滋病研究协会近日公布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中药黄芪中包含一种特殊的化学物质――TAT2,研究人员发现TAT2是对付艾滋病主要元凶――“淋巴细胞杀手”(killer T-cells)的有效手段。黄芪有望取代传统的艾滋病治疗方式――抗逆转录病毒疗法,成为治疗艾滋病的主要方式。
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可以阻止艾滋病病毒与宿主细胞结合。最近,德国一名医生在南非和其它一些国家报纸上发表文章,提出抗逆转录治疗具有毒副作用。
此外美国研究人员还指出,黄芪还可以治疗其他免疫系统疾病,尤其对病毒性感染和慢性病有奇效。
推荐阅读:黄芪
黄芪为多年生草本,株高1米左右。主根直径1~2厘米,长可达1米以上,直插入土壤深处。地上茎直立,具棱;被长毛。叶互生,奇数羽复叶,具小叶21~31片。小叶椭圆形,长7~30毫米,宽4~12毫米,先端圆或微凹,基部圆形。托叶披针形,长6毫米。总状花序生茎上部叶腋,每花序10~20朵。花淡黄色,蝶形花冠,旗瓣倒卵形,顶端微凹,翼瓣与龙骨瓣近等长。子房有柄,花后荚果膨胀,长圆形,长2~3厘米,顶端有短喙,果外被短毛,内有种子3~8粒。
黄芪是名贵中药材,根据药典记载有补气固表、利尿之功效,民间还有冬令取黄芪配成滋补强身之食品的习惯。因此黄芪年消耗量十分庞大。而药用部分是根,一旦根部被刨取,整个植株不再存活。黄芪的野生资源在大量采挖的情况下日渐稀少。为此确定该植物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
推荐阅读:艾滋病进入人体后是如何伤害人体的呢?[详情:艾滋病进入人体后的“破坏路线”]
黄芪产于我国华北、东北、内蒙古和西北,主产于山西、黑龙江、辽宁、河北等省,前苏联、朝鲜和蒙古也有分布。为了保护好野生资源应适当限制采刨,采刨季节应在种子成熟落地之后,严禁采挖幼株。为了扩大资源应大力发展种植或者人工播植幼株,然后保持半野生状态,直到采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