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丝带网

隐藏在每个人身边的健康威胁,全球每天超4000人因结核病丧命

查证专家:@感染科李平医生 感染科主治医师 抗击疫情一线医护人员

面无血色,身形消瘦,长长短短没完没了的咳嗽······

对于有“白色瘟疫”之称的肺结核,人们对它的认知仅停留在历史中,仅停留在儿童时期注射的卡介苗,仅停留在鲁迅笔下的“华小栓”,仅停留在《红楼梦》里的林黛玉。

近年来,陆续有多地发生结核病在校园内传播流行的事件。

今年10月份,江苏师范大学有22名学生被诊断为肺结核的消息引发全网舆论关注。

就在今年12月初,国家卫健委发布《中国学校结核病防控指南》。

其中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应在新生入学体检和教职员工常规体检中开展结核病相关检查,并将结果纳入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健康档案

在看到新闻时,惊讶之余,公众脑海中浮现出一个疑问“肺结核不是已经被攻克了吗?”

封存在大众记忆深处的「肺结核」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

只想看结论?可直接滑到文末![灵光一闪]

被低估的「肺结核」:危险程度仅次于鼠疫与霍乱

在18世纪的欧洲,每年有3000-5000人因肺结核死亡,年均死亡人数一度超过当时最严重的急性传染病霍乱所造成的死亡

在中国亦是被纳入历年疾病统计中以来,死亡人数排名第二的疾病。

这个在古代被认为是绝症的疾病,随着卡介苗、抗生素、化疗等先进医疗手段的出现,虽然已经失去了“十痨九死”的威力,但它从未消失,而是隐藏于公众认知盲区,以一种不易察觉的方式侵蚀人类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结核病是全球十大死因之一,每年新发病人约有1000万致死人数超过了疟疾与艾滋病。

从对人体的危险程度来看,肺结核属于乙类传染病——危险程度仅次于鼠疫与霍乱

作为全球30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我国投入了大量社会资源来降低结核病对公众健康的影响。

虽然自2010年以来,我国结核病患病率下降了24%,但结核病防控形势依旧不容乐观

每年都有约80万国人被确诊为肺结核,发病人数是我国新冠肺炎确诊人数的10倍左右。

明明在医疗技术水平发达的当下,这种「可防可治」的传染病却能每天在全球范围内夺走超过4000人的生命。

原因何在?

「认知偏差」:注射疫苗就能永久免疫?

每年80万的新发病例在14亿人口的泱泱大国中多少显得微不足道,零星四散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的结核病人们天然的无法被更多的国人所感知。

社会感知上的距离感,再加上“注射疫苗就万事大吉了”的错误认知,人们对这种疾病的「认知偏差」由此产生。

直到江苏师范大学学生群体性感染事件的出现,让原本不以为然的人们突然生出一丝困惑,“难道肺结核还没被攻克”?

其实,肺结核在当下早已成为了一种「可防可治」的传染病,治愈率高达90%以上,但新增患者数量依旧庞大。

目前,关于肺结核有两个痛点。

第一个痛点:临床诊断难

世卫组织报告显示,全球有57%的结核病患者通过病原学确诊,在高收入的欧美国家,这一比例超过了84%,但在我国还不到50%。

在临床上往往需要多种检查来辅助肺结核的诊断,这些检查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给肺结核的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

比如痰抗酸染色或者痰结核菌培养,如果这些结果是阳性,基本上可以确定肺结核的诊断。但是许多肺结核的患者上述检查结果是阴性。

结合DNA检测对于诊断肺结核也有比较大的帮助,但是许多结核病的患者结合DNA检测也是阴性。

胸部CT或者胸片对于肺结核的诊断也有一定的帮助,但是依靠胸部CT或者胸片很多时候既不能够确定肺结核的诊断,也不能够排除肺结核的诊断。

结核γ干扰素释放试验以及结核菌素试验对于肺结核的诊断有一定帮助,但是这些结果是阳性,也不能够确诊是活动性肺结核。这些结果是阴性,也不能够排除活动性肺结核。

如果以上方法都不奏效,甚至可能需要做经皮穿刺肺活检送检病理学检查,以进一步辅助诊断。

因此,前期的预防就体现出了十足的重要性。但实际上,人们往往由于「认知偏差」,因而往往忽略了这一重要环节。

第二个痛点:擅自干预治疗

及时发现并接受正规治疗是治好结核病的关键。

肺结核治疗全程为6-9个月,只要严格按照医生要求规范治疗,绝大多数肺结核病人都可以治愈。

在2000年至2017年期间,大约有5400万人的生命通过结核病诊断和治疗得以挽救。

肺结核的早期症状与普通感冒极为相似,会出现咳嗽、发烧、盗汗或体重减轻,并且可能会持续数月。

由于人们认知不足,往往会当成普通感冒,不以为意。这样不仅会延误患者就医,更是很可能成为行走的“病毒传播者”。

但其实,正常的普通感冒并不会延续很久,往往一周左右就能好转。

所以,当出现连续咳嗽、咳痰超过两周以上、痰中带血等症状时,应该尽快去医疗机构进行检查,切勿掉以轻心。

治疗中出现耐药性是另一个大问题。

因为对结核病的治疗认知不充分、不够重视,很多肺结核病人往往擅自干预治疗,比如擅自换药或者擅自停药,这样就很容易产生耐药性。

一旦发生了耐药,不仅治愈率偏低,而且往往需要面对高昂的治疗费用。

世卫组织估计,有55.8万利福平(最有效的一线药物)耐药新发病例,其中有82%是耐多药结核病患者。

综上所述,建立正确认知,掌握对肺结核发病症状及治疗方式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做好预防与正规治疗是解决问题的不二法门。

谈及预防,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儿童时期注射的「卡介苗」。但注射卡介苗并不意味着从此就彻底免疫了。

面对江苏的学生群体性感染事件,很多人发出“小孩应该都打过卡介苗了,怎么还会感染”这样的疑问。

而这也正是人们认知中的另一个误区。

注射疫苗≠终身免疫

作为一类疫苗,凡是在正规医院出生的孩子,第一针都会接种卡介苗。

1907年,法国科学家卡默德和介兰从患结核病牛的乳汁内分离出一种致病力很强的结核菌。1921年,灭毒的活结核菌苗——“卡介苗”首次被应用于人类。

自问世以来,卡介苗在结核病的防治工作中,依然起着重要作用。

尽管如此,卡介苗的保护力相对有限。

并非接种过卡介苗的人群就能完全避免肺结核发生。儿童注射卡介苗主要是为了避免发生儿童重症结核病和结核性脑膜炎。

卡介苗对预防结核病表现出的局限性主要是因为,有些人在接种疫苗后结核菌抗体滴度不高并且随着时间延长,抗体的滴度会逐渐减弱。在这种状态下,如果与结核病患者接触,就会有被传染的可能。

接种卡介苗可以减少感染结核杆菌的机率,但不等于注射后就绝对不会感染。

因此,卡介苗是一定要打的,但打了卡介苗并不代表从此对结核病终身免疫。

如果从周围环境中吸入大量结核病菌,再加上身体免疫力低下,就很有可能会感染结核病菌

歧视源于误解:感染≠传染

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对肺结核患者的歧视,正是来自于人们对相关传染病的误解。

人们的误解与歧视,导致了患者个人及家人更倾向于隐瞒病情,埋下了疾病大面积传染的隐患,害人害己。

因此,了解「肺结核」的发病机制与传播方式对于消除歧视、理性面对尤为重要。

发病原理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除了头发和指甲外,人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可能感染结核杆菌,但一般以肺部感染为主,肺结核占结核病的80%以上。

肺结核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有传染性的肺结核患者,他们在大声说话、咳嗽、打喷嚏的时候产生含有结核杆菌的飞沫,健康人吸入后就会被感染。

不仅如此,更为可怕的是它还可以通过尘埃传播,比如当有传染性的肺结核患者把痰液吐到地上后,痰中的结核菌会通过尘埃飞散在空中,当尘埃扬起的时候,健康人吸入后就可能受到感染,对于高风险人群甚至引起发病。

看到这里,你或许会心生疑问,受到感染难道不就是会发病吗?高风险人群又是什么?

感染≠传染

其实,从理论上来说,感染结核菌和结核病发病是两回事

由于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形形色色的人,因此可能会吸入结核菌——也就是感染,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一定就会得结核病——也就是发病。

感染是指人体吸入了一些结核菌,而发病是指人体表现出结核病相对应的不适症状。

感染后是否发病取决于人体吸入结核菌的数量以及人体的免疫力状况。

健康人的体内如果吸入了一些结核菌,但如果数量极少,且免疫力强,那么大概率是不会发病的。这种情况被称为患有「潜伏性结核病」,这类人群是不会传染给其他人的

但对于那些有基础病、免疫力低下或者本身患有免疫力相关疾病如艾滋病的人群,感染结核菌后将有很大概率会发病,成为「活动性结核病」。

结核病已成为全世界艾滋病毒感染者的头号杀手

发病的患者如果向体外排菌,才具有传染性。对于传染性肺结核患者如果及时有效治疗,患者的排菌量会大大减少或消失,传染性也会大幅度下降。

目前,全世界大约四分之一的人口患有潜伏性结核病。根据中国的官方数据,中国人群中有44.5%患有潜伏性结核病,约为6亿人口。

看到这里,请不要恐慌,并不是所有潜伏性患者都会最终发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显示,患有潜伏性结核病的人在一生中发病的概率为5%-10%

高危人群尤其应该注意

虽然所有人群对结核杆菌普遍易感,但有些群体感染风险更高

亲密接触者

主要是指与患者共同生活的亲人朋友,或者在同一个办公室工作的同事、在同一寝室里住宿的同学。

因为他们与患者有较长时间的密切接触,患者在说话、打喷嚏、咳嗽的时候排出的结核杆菌,通过飞沫很容易被这些人群吸入而导致感染。

学生群体

学生群体成为高危群体,离不开他们的生活环境与身体状态。

学生在校期间相互接触密切,如果不经常开窗通风,一旦环境中出现一个排菌病人,就会在整个群体中传播开来。

此外,学生群体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身体耗能大,再加上学业压力大、休息不好、饮食不当等原因,很容易产生免疫力低下的情况,给病毒以可乘之机。

为了预防肺结核在校园里传播,今年12月初,国家卫健委发布《中国学校结核病防控指南》。

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应在新生入学体检和教职员工常规体检中开展结核病相关检查,并将结果纳入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健康档案

免疫力低下人群

老年人群体儿童都是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应该着重加强预防保护。

另外,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患有糖尿病、恶性肿瘤、艾滋病等疾病的人群因为本就存在的疾病,会导致免疫力低下,也是需要重点预防保护的对象。

总而言之,不同于别的疑难杂症,肺结核的预防措施和其他传染病并无二致。

关键在于疾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简而言之,就是注意观察尽早发现并确诊,对患者实施隔离并进行科学治疗,建立应急机制保护高危人群。

··这里是结论··

  • 每年都有约80万国人被确诊为肺结核,发病人数是我国新冠肺炎确诊人数的10倍左右。
  • 结核病是全球十大死因之一,每年新发病人约有1000万,每天有超过4000人因此丧生。致死人数超过了疟疾与艾滋病。
  • 肺结核在当下早已成为了一种「可防可治」的传染病,治愈率高达90%以上,但新增患者数量依旧庞大。
  • 在临床上多种检查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导致结核病诊断困难。再加上肺结核初期症状类似感冒,大众很容易忽视,从而延误治疗。因此,前期的预防非常重要。
  • 因为对结核病认知不充分、不够重视,很多肺结核病人往往擅自干预治疗,比如擅自换药或者擅自停药,这样就很容易产生耐药性。一旦发生了耐药,不仅治愈率偏低,而且往往需要面对高昂的治疗费用。
  • 卡介苗在结核病的防治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卡介苗的保护力相对有限。并非接种过卡介苗的人群就能完全避免肺结核发生。如果从周围环境中吸入大量结核病菌,再加上身体免疫力低下,就很有可能会感染结核病菌。
  • 感染结核菌≠结核病发病,「潜伏性结核病」发病概率在5%-10%,不会传染人。「活动性结核病」具有传染性。但只要接受正规治疗,有90%的概率可以治愈。
  • 结核病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学生群体、免疫力低下的老年人、儿童以及艾滋病、糖尿病、肿瘤患者是结核病的高发人群,应该加强预防保护。


参考文献:

1.《2019全球结核报告》,世界卫生组织.

2. 《病原所研究结果初步揭示我国全人群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现状》,中国医学科学院.

3.《结核不可怕,专家来支招》,人民网.

4.《多名大学生感染肺结核 人生第一针卡介苗不管用吗?》,新京报.

5.《“十痨九死”已成历史,如今结核病威胁何在?》,中青在线.

6. 《2019WHO全球结核报告:全球与中国关键数据分析》,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


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