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丝带网

中国艾滋病感染者超105万,60岁男性感染比例陡增!艾滋谣言盘点

查证专家:龙振昼医生 @龙大夫的肝病课堂 | 三甲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


每年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今年我国的主题为“生命至上,终结艾滋,健康平等”。

11月27日发布的《中国疾控中心周报》提到,截至2020年年底,中国共有105.3万人感染艾滋病毒(HIV),累计报告死亡35.1万人。其中,15-24岁的青年学生群体,感染HIV的年报告数在3000例左右。

值得关注的是,一向被忽视的老年人已经成为我国艾滋病的高发群体。我国60岁以上老年男性感染艾滋病比例,已经从2010年的7.41%上升到了2020年的18.21%,且大部分是通过性传播的。

我国“防艾”宣传工作已开展多年,相信大多数人对艾滋病并不陌生,下面这张资料卡带大家迅速了解一下我们常提到的艾滋病(AIDS)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什么。

图片来源:头条辟谣原创

目前,艾滋病并没有疫苗可以预防,也没有特效药物和方法来治愈。正是出于对“不治之症”的恐惧,很多人谈“艾”色变,也使得与艾滋病相关的谣言层出不穷。

逛街时被人扎针会感染艾滋?得了艾滋病就是被判了死刑?艾滋病人不能结婚、不能要小孩?正值第34个“世界艾滋病日”,辟谣君为你澄清“艾滋”谣言,守护你的健康安全。


被针扎到会感染病毒?

今年10月,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文称,在商场购物时被一名男子用针头扎到右手背,因担心感染艾滋病毒服用了阻断药物。后经警方侦察,并未发现有人持针筒等物品,对可疑人员进行HIV检测也为阴性。

近年来,网上频频出现关于“艾滋针”的新闻:“网约车上藏针”、“挤地铁被针扎”、“共享单车上有针头”……这些新闻真假难辨,但的确反映出大众对于艾滋病的恐惧。

那么,被“艾滋针”扎到会感染艾滋病毒吗?我们要清楚艾滋病传播需要满足的三个条件。

第一,病毒存活。艾滋病病毒要能传播,首要条件就是病毒具有活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报告指出,艾滋病毒暴露在空气中,会由于缺乏人体内的环境条件而很快失去活性和传染力;艾滋病毒在酒精、消毒剂、高温或没有宿主的情况下也很容易被杀死;只有在体外未干枯的血液中可存活几分钟至数小时。

第二,病毒足量。如果艾滋病病毒数量达不到一定规模,感染的几率就会减小,加上人体的免疫系统还可以发挥作用将其杀死。因此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泪液、汗液、唾液和尿液中的病毒含量少,浓度低,也就不容易构成传播。而人体中血液、精液、阴道分泌液、乳汁、伤口渗出液的病毒含量高,这也就是为什么注射吸毒、性行为和母婴传播会成为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

第三,体液渗透。要形成感染,还需要让大量存活的病毒通过伤口或破损粘膜进入身体接触到淋巴系统,且不被免疫系统全部杀光。

“艾滋针”要想传播病毒,需要完美满足上述三个条件——一根能储存大量活性病毒的针管,现抽现扎,且在刺入后能完成病毒“注射”。而新闻中的“艾滋针”很难达到这样的条件。广东省疾控中心称,在所有导致艾滋病感染的行为方式当中,被针刺伤而感染的概率只有0.3%,普通的实心针就更低。

所以说,大街上或其他生活场景中被针扎而感染艾滋病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辟谣君提醒,如在生活中出现被恶意针扎的情况,不用过于恐慌,应该立刻报警。至于是否需要服用阻断药,可咨询专业医生,根据暴露风险而决定。

不过,并非所有的“针扎”都不会感染艾滋病毒。在一些特定情形,如共用针筒吸毒时,由于间隔时间短,病毒量大,且通过“注射”行为实现了体液渗透,极大增加了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

恐惧和歧视是人类战胜艾滋病道路上的巨大阻碍,而对于普通人来说,了解上面提到的艾滋病病毒传播条件,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理性、冷静、平等地看待艾滋病与艾滋病患者,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艾滋病。辟谣君为各位整理了艾滋病的主要传播方式和常见的误区:

图片来源:头条辟谣原创


得了艾滋就等于被判了死刑?

很多人认为艾滋病是不治之症,感染后就离死亡不远了。

这种想法过于悲观。虽然艾滋病刚被发现时,染病后五年死亡率几乎达100%,也被西方称为“超级癌症”、“二十世纪瘟疫”。但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如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在规范治疗下,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可与正常人无异。

目前,“艾滋病是一种可以治疗的慢性病”已经成为国际共识。不过,这种说法的前提是早发现早治疗。对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来说,我国提供免费的抗病毒治疗药物。HIV感染者通过严格遵医嘱,规律服药和定期检查,完全可以抑制体内的病毒复制,从而保持和常人一样的生活,并达到正常预期寿命。

虽然艾滋病可以通过治疗来控制病情发展,但不代表我们可以轻视它的存在。比治疗更重要的是预防,辟谣君整理了艾滋病的预防要点,一起来看看吧。

图片来源:头条辟谣原创


关于艾滋病还有哪些谣言和误区呢?

Q1:有了阻断药(PEP),高危性行为就不高危了?

虽然在高危性行为后立即服用阻断药,能够大大降低艾滋病病毒的感染风险。但不代表有了阻断药高危性行为就不“高危”了。

首先,阻断药并不能实现百分百的阻断,且阻断效果和时间有关。72小时内越早服用越好,超过72小时就作用甚微了。

其次,阻断药不仅费用昂贵,且副作用极大,服用后可能会出现皮疹、头痛、腹泻、失眠、厌食甚至有肝功能异常等症状,反复服用还可能会产生耐药性。

更重要的是,阻断药针对的是“HIV”病毒,而无保护性行为带来的不仅是艾滋病病毒感染风险,还有HPV病毒、梅毒、淋病、乙肝、丙肝等疾病。

阻断药保护的是有职业暴露风险和被迫发生高危性行为的人。它可以是救命药,也可以是后悔药,唯独不是为了追求刺激的借口和保护伞。

Q2:HIV阴性说明没感染?

HIV阴性通常是指“艾滋病毒抗体阴性”,这种结果有两种可能,一是受检者没有感染艾滋病病毒,二是受到了艾滋病病毒感染,但还没有产生足够的能检测出的抗体,也就是俗称的“窗口期”。一般来说窗口期是3-4周,这和检测方法有关。

所以说,不要因为伴侣HIV阴性,就觉得高危性行为没有风险。如果刚好处于窗口期,也具有传染艾滋病毒的能力。

Q3:艾滋病人不能结婚?不能要小孩?

艾滋病患者病情控制后可以正常结婚和怀孕分娩。

首先,在和艾滋病患者正常生活交往过程中感染风险是很低的。其次,HIV病毒目前是药物可控的,患者可以通过按医嘱长期服用抗病毒药物而将体内病毒载量抑制在检测限以下,这样可以认为在性传播中不具传染性,即“测不到=不传染”的U=U理论(Undetectable = Untransmittable)

对于希望怀孕生子的HIV单阳夫妻(只有一方感染艾滋病病毒),除了被感染方积极接受抗病毒治疗外,另一方也可以采用HIV暴露前药物预防(PrEP),不过,建议在专业机构的医生指导下进行。

虽然艾滋病可以通过母婴传播,但它并不是一种遗传病。对于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妇来说,在孕期全程确保艾滋病抗病毒治疗,采用安全助产措施,并给予新生儿出生后的抗病毒药预防性治疗,是可以有效阻断艾滋病母婴传播的。

艾滋病虽然可怕,但人类今天的技术已经能够控制它。面对“艾滋”,我们只有少一分恐惧和歧视,多一分理智和尊重,才有可能战胜它。

如同今年“世界艾滋病日”世卫组织提出的那样:终结不平等,终结艾滋病。

图片来源:世卫组织官网


参考文献:

[1] Na He.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Epidemiology of HIV/AIDS in China[J]. China CDC Weekly, 2021, 3(48): 1022-1030.

[2] 什么是艾滋病病毒(HIV)抗体检测?什么是“窗口期”?[EB/OL].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http://wjw.gz.gov.cn/zmhd/cjwt/content/post_5652144.html

[3] 艾滋病病人到底能不能结婚?[EB/OL].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http://wsjkw.sh.gov.cn/crbfz/20210220/8d970e81a50246ad9d5379cbe512526f.html

[4] 艾滋病能否成为可控慢性病?[EB/OL]. 人民网. http://scitech.people.com.cn/n/2012/1204/c1007-19781261.html

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