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丝带网

校园1年查出3000余例艾滋病:信谁都不如信“安全工具”

在相当一部分网友的意识当中,艾滋病,这种传统观念中的“性病”、“脏病”、“富贵病”,似乎距离教书育人、青春阳光、有着“象牙塔”之称的校园,非常的遥远。

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据中国疾控中心艾滋病防治组刘中夫主任介绍,在15-24岁的青年学生当中,近年艾滋病的确诊病例高达每年3000余人!

实际上,“每年3000余人”,这还只是接受检查并且已经得到确诊的数字,如果算上尚未接受检查和尚未得到确诊的病例,这个数字,估计会更加可怕!

那么,这些校园里面的艾滋病患者,究竟是怎么罹患艾滋病的呢?

第一,同外界“社会人士”发生关系,没有安全工具或者安全工具失效,导致被传染。

一些青年学生,或因生理需求迫切,或因追求物质享受,在一些非法场所接受“社会人士”的“特殊服务”,或者同“社会人士”发生关系。在接受“特殊服务”或者发生关系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安全工具或者安全工具失效,导致被携带艾滋病毒的“社会人士”传染。

第二,同校内已携带艾滋病毒的同学发生关系,导致被传染。

校园恋爱,早已经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由于校园恋爱而发生关系,也是一个令教育界头疼的问题。然而,最头疼的,还是同学之间发生的关系,相当一部分,都没有使用安全工具。从而导致一些青年学生,被校内已携带艾滋病毒的同学传染,罹患艾滋病。

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就是:青年学生为什么在没有使用安全工具的情况下,仍然敢于发生关系?

其中的原因,大概有三个方面:

首先,一些青年学生,将使用安全工具,仅仅视作一种避孕的手段。在可以选择其他避孕手段的情况下,为了追求个人的肉体“体验”,往往会铤而走险,放弃使用安全工具。

其次,一些青年学生,很容易轻信对方。无论是面对校内同学,还是跟“社会人士”情到深处,青年学生,都很容易轻信对方,尤其是在对方的“甜蜜攻击”之下。在此基础上,笃信对方是干净的、健康的、无暇的,从而将安全工具抛之脑后。

再者,一些青年学生,总觉得艾滋病离自己很遥远。可能是因为我们国家的人口基数比较大,让很多人觉得艾滋病患者的比例,已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自己患上艾滋病,更是一件几乎不能可能的事情。

“全国14亿人口,我怎么可能那么倒霉?”,这样的侥幸心态,在我们身边,可以说随处可见。正是因为这种侥幸的心态,让一些青年学生,将安全工具视若无物。

实际上,我们国家的艾滋病患者,已经达到了85万左右。虽然相对于14亿人口,85万艾滋病患者,比例确实算不上高,但如果换一个参照数据,例如广东省中山市331万的常住人口,这85万的艾滋病患者,还是相当恐怖的。

因此,青年学生,在与Ta人发生关系时,与其相信对方、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运气,倒不如相信实实在在的安全工具。

不过,话说回来,学生毕竟是学生,真正该做的,应该是多把自己的精力放在学习上面,而不是谈情说爱,更不是为了感官的刺激,或者物质的享受,贸然同Ta人发生关系。

当然,对于“社会人士”,我们也不能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毕竟,不是所有“社会人士”都有艾滋病、都有问题。只是在交往的过程中,需要确保自己正确的“三观”,同时小心辨别对方的身份信息,尤其是在陌生人社交软件上面认识的“社会人士”。

在身份信息辨别方面,实际上,一些比较真实、诚信的陌生人社交软件,做得非常不错,例如像像和密恋。

“头像即本人”的像像,通过“身份证+头像”的双重注册认证,能够让“身患艾滋病又恶意传播”的不法分子直接望而却步。毕竟,没有哪个不法分子,敢于将自己的真实身份公之于众。

出于保护用户身份信息的考虑,密恋取消了身份证认证这一环节,但增加非常严格的“零美颜”、“零特效”的原生视频认证。这个折中的监管方案,既保护了用户的隐私,同时有效解决了陌生人社交一直存在的“照骗”问题。

毕竟,照片可以作假,视频也可以美化处理,禁用所有视频剪辑/美化软件的手机原生视频,则完全绕过了滤镜、绕过了“照骗”、绕过P图和美颜软件,将彼此最真实的一面呈现给对方,帮助用户快速找到最真实、最心仪的对象。同时,又能有效避免“奔现翻车”的情况。

除了有效提高用户之间交友的效率之外,密恋的这一举措,也让见不得光的不法分子望而却步。即使有个别以身犯险的不法分子,密恋的“平台监控+用户举报”双重监管机制,也能在第一时间,将不法分子的信息呈送给网络警察。

总而言之,学生就应该好好读书,同“社会人士”接触,一定要多加防范,就算情难自禁,也要务必使用安全工具!

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