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丝带网

不是病毒的“朊病毒”,是同类相食的诅咒,还是丧尸危机的开始?

丧尸,相信大家对这个词都不会感到陌生,无论是好莱坞的影视巨作,还是各大科幻游戏,都不乏丧尸的身影。

俄国文艺理论家尼古拉·加夫里诺维奇·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

“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

那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是否也存在着一种丧尸病毒呢?

脘病毒:宿主丧尸化

在韩国知名丧尸电影《釜山行》中,曾出现过一头疯鹿在遭遇车祸后,又死而复生的奇特场景。

事实上,这种能让鹿行为丧尸化的病毒,在现实生活中是存在的。

196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北部一家动物研究机构,在对鹿类生活进行实验时,突然发现一头黑尾鹿出现了一些怪异行为。

一开始,这头鹿只是食欲不振,精神出现萎靡,但随着时间的变化,黑尾鹿开始出现眼神空洞和表情呆滞的状况,常常会看着同一个方向不做改变。

工作人员以为黑尾鹿只是肠胃不适,可就在人们准备治疗时,它的行为变得更加匪夷所思了,黑尾鹿常常会怪叫,迟缓的行为也不被同伴所理解,就仿佛电影中的丧尸一般。

最终,在这些怪异行为的折磨下,黑尾鹿的生命走向了终结,研究人员对尸体进行了解剖,试图找出鹿死亡的病因。

但当他们打开黑尾鹿头颅时,在场众人都愣住了,只见鹿的大脑早已千疮百孔,就仿佛一团破烂的海绵,外形极为恶心。

而如此奇特的脑部破坏,也让在场研究人员都犯了难,因为大家从没见过这种病例,所以只能暂且记录下数据,将其当作特殊病例。

可令大家意想不到的是,在这头黑尾鹿倒下后,美国怀俄明州的多个地区,也开始爆发出相同的病例,“中招”的鹿无一例外地走向死亡,同时,在死亡之前,它们也都拥有眼神空洞、精神紊乱,甚至是攻击人类的症状。

而且,经过动物学家的解剖,这些死亡鹿的脑部也都像那头黑尾鹿一般,变成一个又一个的破烂海绵。

显然,这代表着该病症具有传染性,大量病毒学家开始投身其中,试图挖掘出这背后的罪魁祸首。

但众人努力良久后,都没有突破,直到一位名为斯坦利·B·普鲁斯纳的加州大学神经病理学家,在经过多次解剖实验后,找到了背后作乱的致病因子,并将其取名为朊病毒。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谜底揭晓后,人们才发现,鹿群并不是朊病毒唯一祸害的族群,早在十五世纪时,欧洲羊类族群中就曾爆发过该“病毒”。

当时,羊群中一些羊会出现莫名的瘙痒症,并因此寻找尖锐的石头摩擦,企图以此来缓解瘙痒,但瘙痒似乎非常严重,以至于这些羊将皮肤磨烂,也不能达到缓解的效果。

而且,这些患病的羊,还会莫名地兴奋,时而剧烈奔跑,时而又精神萎靡,行为举止都极为怪异。

之后,随着病情的恶化,很多羊都会因瘫痪而死去,在进行解剖后,兽医们发现病羊的脑部,都已经破烂不堪,可受制于医学水平的低下,人们并不知晓羊的致病因素,只将其定义为“羊瘙痒病”。

当然,普鲁斯纳作为一名出生在二十世纪的美国人,不可能穿越到十五世纪的欧洲调查,可他在现代查出的病因却也令人震惊,那就是同类相食。

朊病毒:同类相食的诅咒

首先要知道,在美国爆发了鹿类丧尸病毒后,远在欧洲的英国,也出现了相同的病例,只是受害者并不是鹿,而是农户赖以生存的奶牛。

在1985年时,英国一处偏远的农庄里的几头奶牛,开始变得极为厌食,而且眼神也开始涣散,做出一些类似撞击墙面的行为,它们还能做到不眠不休,夜以继日地自残。

这样的举动,让农场主极为担忧,他想要将病牛拉出,但仅仅几天时间,整个农庄里的奶牛就几乎全部得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精神错乱,有的甚至已经死亡。

前来诊治的兽医,在对病牛尸体解剖时,发现了同样如海绵般破烂的牛脑,基于这一症状,英国当局将其命名为牛海绵状脑病,而民间则称呼为“疯牛病”。

以普鲁斯纳为代表的病理学家,以此为契机,对这种造就“海绵脑”的病症进行分析,发现问题竟是出现在牛的饲料中。

原来,英国农场主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竟选择将屠宰废弃的牛内脏掺入到饲料之中,以此来让奶牛摄取更多营养。

但如此一来,奶牛这种食草动物就变相地摄入了肉食,而且还是同类的肉,这便催生出了朊病毒。

无独有偶,在1950年时,南太平洋的森林中,一个名为“弗雷人”的部落,也发生过相同的情况。

当时,该部落的一些成员,开始变得疯疯癫癫,有的还会突然地大喊大叫,甚至是手舞足蹈,最终,这些人也是在这样的癫狂中死去。

部落的人将这种病症命名为“库鲁病”,但并不知道发病原因,直到一位名叫丹尼尔·卡尔顿·盖杜谢克的医学家,来到部落调查,这才找出致病因素。

据了解,该部落拥有一个令人骇然的传统,那就是分食逝者的遗体,其中也就包括患病者的遗体,盖杜谢克作为前来帮忙的医生,也受到了部落的款待,那就是逝者的一块脑组织。

他将脑组织带回了实验室,在经过对猴子的活体实验后,他发现其中拥有一种能够传染的寄生性病毒,并因此获得了1976年的诺贝尔奖。

普鲁斯纳在对这两次事件进行调查后,发现无论是疯牛病,还是库鲁病,它们的症状其实都一样,那就是精神错乱,以及那如同海绵般的残破大脑。

由此,普鲁斯纳得出了结论,那就是朊病毒源于同类相食,是一种会对大脑造成破坏的致病因子,并作出了一个十分矛盾的定义:这是一种不是病毒的“病毒”。

朊病毒:不是病毒的“病毒”

普鲁斯纳的这番言论,惹得无数同行嘲笑,有人甚至认为,普鲁斯纳自己就已经得了朊病毒,开始变得有些不正常了。

然而,对于普鲁斯纳而言,这其实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次定义。

因为朊病毒体积实在太小,还没有核酸部分,构成成分有且仅有蛋白质,因此,从科学的定义来看,它确实不属于病毒的范畴,严格地来说,它应该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

但这恰恰也是朊病毒最致命的地方,由于没有病毒的体征,这让它能够轻松骗过免疫系统,长期潜伏在人体内,并借着宿主的营养和遗传物质,来不断复制自己,借以壮大势力。

待时机成熟时,它就会舍弃宿主的基因序列,改为使用自己的模式,来进行大量的复制,而大量的异种蛋白质,会不断挤压本体蛋白质,并在中枢神经堆积,进而破坏宿主的神经细胞。

在这样猛烈的攻击下,宿主的脑部便会因蛋白质缺失,而变成破烂不堪的海绵。

而且,更令人大受震撼的是,朊病毒生命力极强,它不仅能承受沸水的煮沸,还能在甲醛和紫外线中来去自如。

可以说,传统的消毒模式,对它都没有任何作用,这使得朊病毒的预防变得极其困难,而这也正是普鲁斯纳命名的苦衷。

在普鲁斯纳的认知中,蛋白质并不会“传染”,若是将这种病因称为一种蛋白质,那必然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但若是叫成病毒,那人类的警觉就不一样。

况且,朊病毒虽然是蛋白质,但病毒所具备的特质,它也基本都有,由此,便就有了这种不是病毒的“朊病毒”。

但令人担忧的是,朊病毒发现至今已接近半个世纪,但仍没有治愈的办法,现如今能够让人们远离朊病毒的方法,仍只有“少吃动物脑部和内脏”和“千万不要吃人”,这两条略显苍白的标语。

参考资料:

《冲击中心法则的朊病毒,是何方神圣?死亡率100%,人类束手无策》--------39健康网

《朊病毒研究的前世今生》-------《世界科学》

《致死率达100%!烹煮都杀不死的朊病毒,感染后究竟会有多恐怖?》--------琴岛网

《有一种病毒致死率100%,无药可救烹煮杀不死的,感染后有多恐怖?》--------探秘志

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