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丝带网

中西医结合诊治鸭病毒性肝炎

鸭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雏鸭急性、高致死性传染病。可在鸭、鸡、鹅胚尿囊腔增殖,病毒抵抗力强,

在自然环境中可较长时间存活。病的特征是发病急,传播迅速,死亡率高。

1发病情况

2018年11月25日山东省临沂市某养鸭户,该户饲养肉鸭1 2000只,10 El龄,突然鸭群精神状态不佳,先有约几十只鸭精神沉郁,喜卧,卧时头颈不断向后弯,驱赶时走路缓慢,走几步又俯卧于地,采食和饮水量下降,有的鸭腹泻比较严重,呈水样;严重的鸭斜卧于地,两脚乱蹬,呈划水状,头向后弯,背脖,随后发病鸭成倍增加,并开始开始出现死亡,每天死亡120~180只。

2临床症状

雏鸭突然发病,开始时病鸭表现精神萎靡,不能随群走动,眼半闭,打瞌睡。有的出现腹泻,排灰白色或绿色水样粪便。随后病鸭不安定,出现神经症状,运动失调,身体倒向一侧,两脚发生痉挛,死前头向后背,呈角弓反张,故俗称“背脖病”。有的在出现神经症状后的几小时内死亡。有的发病很急的鸭突然倒地死亡,常看不到任何症状。

3病理变化

主要的病变在肝脏,肝肿大、质脆易碎,色暗淡或发黄。肝表面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点,或呈刷状出血,并且有灰白色的针尖状坏死灶,胆囊肿胀,充满胆汁,胆汁呈褐色、淡黄或淡绿色,慢性病变为广泛性胆管增生,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反应和出血。有的脾脏肿大。

4实验室检查

取症状明显的病死鸭的肝脏,用缓冲盐水制成20%组织匀浆,经低速离心后再用5%~10%的氯仿在室温下处理10~15 min,因病毒可抵抗脂溶剂,离心后将上清液吸至广口瓶中,让残留的氯仿挥发掉,取悬液分装保存于零下50度以下。将病料经皮下或肌肉接种于1~7日龄敏感鸭,在24 h内死亡,小鸭出现病毒性肝炎特征性临床症状。

5鉴别诊断

与鸭瘟鉴别:

鸭瘟是一种接触传染性的疱疹病毒病,虽然各种Et龄的鸭均可感染发病,但3周龄以内的雏鸭很少发生死亡,而病毒性鸭肝炎病毒对1~2周龄易感雏鸭有极高的感染率和致死率,而超过3周龄雏鸭不发病,这在流行病学上是重要鉴别之一。

用抗鸭瘟病毒高免血清和抗鸭病毒性肝炎高免血清,在易感l~7日龄雏鸭作交叉中和试验,或交叉保护试验,从雏鸭的发病率和致死率也可作为重要鉴别,必要时用鸭胚和鸡胚作病毒分离检验。

与鸭巴氏杆菌病鉴别:

鸭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青年鸭、成年鸭比雏鸭更易感,尤其是3周龄以内的雏鸭很少发生,感染巴氏杆菌病的鸭,肝脏肿大,有灰白色针头大的坏死灶和心冠沟脂肪组织有出血斑,心包积液,十二指肠黏膜严重出血等特征性病变,而鸭病毒性肝炎完全不同。肝脏触片,心包液涂片,革兰氏或美蓝染色见有许多两极染色的卵圆形小杆菌。用肝脏和心包液接种鲜血培养基能分离到巴氏杆菌,而鸭病毒性肝炎均为阴性,可作为重要鉴别。

6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检查和鉴别诊断可以确定该鸭病是鸭病毒性肝炎引起。

7诊治

7.1西药治疗

首先把病鸭和疑似病鸭与健康的鸭群分开饲养,对鸭舍地面、墙体和鸭的垫料彻底清扫和焚烧,再用消毒剂喷雾消毒。

对鸭群皮下注射康复鸭的血清或高免血清或免疫母鸭的蛋黄匀浆0.5~1.0 ml,同时对病鸭和疑似病鸭注射头孢类抗生素每只鸭0.2 mg,并在饮水中杜仲叶提取物,配合治疗。

5 d后,回访该鸭群逐渐恢复正常,没有发生死亡。

7.2 中药治疗

发生鸭病毒性肝炎的鸭,可用中药治疗,方剂:茵陈、龙胆草、黄芩、黄柏、栀子、柴胡、板蓝根、双花、防风、钩藤、木通各120 g,荆芥60 g,甘草80 g,水煎饮服,不食的可灌服,每天饮1剂,连用3 d。

8小结

当初步诊断为鸭病毒性肝炎时,该养殖户说在1日龄已用鸭病毒性肝炎活疫苗2羽份了,给鸭群饮水免疫

过了;但是免疫是失败的。

失败原因

一是鸭病毒性肝炎活疫苗饮水,鸭有天性甩嘴的生理习惯,免疫剂量不够,而造成疫病的传播。

二是出现新的血清型造成免疫失败。

我国的鸭病毒性肝炎活疫苗多为I型,而就当前的流行状况和发病情况,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很可能不再是

单纯的I型,而是I型的变异血型。

三是鸭舍没有定期彻底消毒。

四是平时的预防消毒工作没有做好。人员的往来,用具和车辆的来往都有可能传播病毒。

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