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丝带网

46岁菜贩深夜进货去世,同行自发帮清库存,3小时卖出3天的菜

1

2022年10月19日,天津团结路上发生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来买蔬菜水果的顾客基本上都只往一家门店跑去。

其它的商户也会给自家的顾客说:

“你先去‘胖子’的蔬菜水果店看看吧,如果没有再来我这里。”

甚至到点来巡查的城管,都开起了“绿灯”、帮忙维持秩序。

仅仅用了3个小时,就将以往3天的菜量全部卖出。

这“‘胖子’蔬菜水果店”发生了什么事,竟然让“竞争对手”都自发为他清理库存?

2

“胖子”刘宝民的蔬菜店开在天津市团结路的步行街里。

大概15年前,他就开始在这摆摊卖菜了。

2019年,随着街道整改,“胖子”以一年12万的租金,租下了其中一个30平米的摊位。

但没过多久,随着疫情的到来,菜市场的生意逐渐冷清,这些摊位也很少再有人来光顾。

刘宝民随即花了8.5万租下了团结路路边一个60平米的门店。

每天早上六点多,他一定是这条街上最早打开门、开始做生意的人。

而他的顾客,每天也能将最新鲜的菜带回家。

“秋葵!可够好了啊!”

“小黄瓜扭子,抓紧!”

为了能吸引来大批的顾客,他的叫卖声能够“响彻”整条街道。

他也经常被戏称为全街最“卷”的商户。

下午1点多左右,等到当天的菜品卖的差不多、或者人流量少一些之后。

他就会跑去四五十公里以外的西青区蔬菜批发市场进货。

团结路附近有很多菜市场可以进行批发,可“胖子”为何舍近求远呢?

西青区的菜市场商贩众多,不仅有本地的菜农,还有附近河北廊坊的驱车前来售卖。

因为商贩聚集,所以一般这里的菜价都会比别的地方便宜几毛钱。

而且“胖子”还会“熬”,等到七八点的时候,人流变少,菜价还会降低七八毛。


如果按照他一车蔬菜可以拉三千斤来算,这一天能省将近一千元呢。

对于他们的售卖而言,也能有更大的价格空间。

“胖子”为了能够更方便进货,也为了能够将数量“最大化”,就买了两辆货车轮番开。

他基本上每天都是这样“起早贪黑”,等到晚上回家也大概要10点左右了。

“吃苦耐劳”、“好强”、“乐观”都是身边人给他贴上的“标签”。

也曾经有人问过他,为什么要这样“拼命”?

他常笑着回答:“一睁眼就要挣几百块,要不然日子不好过。”

身边的熟人都知道,刘宝民有四个孩子,女儿们都已经上了大学,最小的儿子在读职校。

生活和学习上的费用对这两夫妻而言,是一笔不小的费用,更是巨大的压力。

所以他必须要更加努力,撑起这个家。

10月17日下午,和往常一样,妻子在店里卖菜,刘宝民在列好清单之后,就准备去西青区的菜市场进货。

出门的时候还和隔壁陶瓷店的老板打了个照面,碰见他买了午饭。

但第二天早上的时候,街上的商户们就发现了奇怪的事情。

“胖子”家的店竟然没开门,依照胖子的性格,开店一般是风雨无阻的。

有些商户还给他打电话想要问询情况,可是却无人接听......

3

“胖子”在出车买菜的七八个小时内,妻子一直都和丈夫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店里有什么货品急缺了啊,或者隔壁商家突然需要什么东西,都会及时“通知”。

17号晚上的8点半左右,妻子张梅(化名)跟丈夫说有饭店要订购山药,叫他记得再买一些回来。

殊不知,这竟然成为了夫妻俩的最后一次对话。

打完电话之后,妻子就回家为丈夫准备晚饭,等全部收拾妥当后,猛然发现时间已经到了10点40分。

张梅感觉到一阵没有来由的心慌:按照往常来说,丈夫在10点左右就应该到家了。

于是她立马给刘宝民打去了电话,可一直都是“无人接听”的状态。

直到交警给张梅打来电话,她才知道确实是出事了:

当晚10点左右,在天津西青区到津南区的高速公路上发生了追尾事故,“胖子”当场去世......

事故发生后,妻子不敢告诉公公婆婆。

因为疫情,夫妻二人已经有两年没有回家过年了,只有在父亲74岁生日的时候,才匆匆待了一天。

最后实在因为放心不下店里,第二天就立马赶回来了,哪知这次短暂的见面竟成为了这个家庭永远的遗憾。

“胖子”去世的第二天,蔬菜店就关了门。

虽然团结路上这些年来来往往更换了一批又一批的商贩,但谁也没想到,“胖子”最终却是以这样的方式“离开”了。

4

团结路附近大概有40-50多个小区,4万多户居民。

是本地人口中“最热闹的地方”。

他们互相之间都有特别的称呼:

“付姐”、“老张”、还有“卖大饼的”、“卖鱼的”......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1米8、160多斤的刘宝民,在人们口中逐渐就有了“胖子”这样的别称。

在大家的印象里,46岁的“胖子”是一个自来熟,也爱开玩笑的人,见到谁都非常和善。

常客们说他“大嗓门”,还爱“咋呼”,特别能吸引人,介绍菜品的样子特别喜欢。

女儿说,父亲是一个非常能“逗乐”的人,经常能引得顾客大笑。

“店里有一种叫作‘元首’的甜瓜,父亲总是喜欢吆喝‘不等长城非好汉,不吃元首真遗憾’!”

一位阿姨在刘宝民家买了十几年的菜,每天肯定都要来看看,也见证了他家的孩子长大成人......

不知不觉间早已变成了好朋友。

住在附近小区、年近七旬的孙萍(化名)最信任的商户也是“胖子”。

疫情期间出不了门,即使小区里有超市,她也会第一时间打电话给刘宝民,让他把新鲜的菜送到小区门口。

如果在他这买到的菜不新鲜,或者买到的瓜是坏的,就会让她换个新的,或者再挑点别的回去。

但作为“竞争对手”的其他商户来说,多少对胖子都有点“意见”。

“胖子”经常会在店外面摆出一二十筐瓜果蔬菜,不仅比别家得多,叫卖声也比别家的响亮。

“特甜山芋、特甜葡萄,一会就收摊了,就是好吃!”

这些叫卖声不免让同行们的心里觉得:

“好像什么都是他家的好一样,别家的都不如他们,都是歪瓜裂枣。”

还有人为了“眼不见心不烦”,甚至把胖子的朋友圈都屏蔽了。

但当他们得知“胖子”去世之后,还是都纷纷站出来替他卖菜。

在他们看来,“胖子”早已变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剂”。

第一个站出来的,是最先打通张梅电话的便民蔬菜店老板刘平(化名)。

他们不仅是商场上的“竞争对手”,更是生活中的好朋友。

刘平十几年前刚来天津打工的时候,就遇上了已经在摆菜摊的刘宝民,后来就慢慢成为了刘宝民口中的“弟弟”。

他的店面只有30多平米,“胖子”去西青区进货的时候,经常会帮忙捎回来一些。

后来刘宝民家开通了外卖服务之后,菜品经常会售罄,就会拿刘平家的作为补充。

所以当得知“胖子”去世之后,刘平非常难过,也想着不能让他们家的菜就这样烂在店里。

“嫂子,大哥没了,我帮你把菜卖了吧。”

其他几个店主,在得知这件事情之后,也都第一时间赶过来,帮助刘平一起卖货。

比如东北大叔赵光(化名),他刚来天津的时候,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刘平的店里做小时工。

后来接触多了,还在“胖子”店里干过两年的活,彼此之间都觉得不错。

赵光早上和晚上的时候经常会来搭把手,刘宝民则会让他带走一些他爱吃的东北油豆。

还有经常来收废品的大叔,听到消息之后,也赶来帮忙。

“胖子”会把自家的废纸箱免费给他,后来大叔也经常去店里帮忙干一些杂活。

还有周围平时交好的商贩,不仅帮忙,还自掏腰包买了几十块钱的东西回去。

卖鸡蛋的老张夫妻即使不吃辣椒,也买了一大把。

一时之间,那个只有60平米的小店挤满了人。

他们熟练地分拣、兜售货物,摆开的物品一直蔓延到步行街,塑料包装更是填满了垃圾桶。

大家没有分工,都默契的各自干各自的事情。

刘平和隔壁几个熟悉价格的人,主动揽起了称重和计价的工作,剩下的有人收钱、有人装袋......

这些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胖子”做着最后的告别。

5

为了更加方便售卖,他们还将水果蔬菜都搬到了门口的街道上。

按照往常,9点的时候城管就会准时过来,叫大家将街道清理干净。

让人意外的是,那天城管不仅让商户们继续售卖,还帮忙一起维持秩序。

10点多的时候,王芳(化名)得知了这件事之后,连忙骑车赶过来看一眼,但到的时候发现,菜都被处理没了。

只用了3个小时,他们就把3000多斤,大概平时3天的量全部被卖完了。

下午1点多的时候,刘平的妻子和其他几个老板娘一起把这1万多块给张梅送去了。

虽然互相都离得很近,但这还是十几年来大家第一次“串门”。

大家不仅替他清理了库存,其他几个关系好的,每天还会给妻子张梅打电话问问情况。

这些商户用自己的一举一动,温暖着张梅的心。

11月2日的早上,刘宝民的遗体就要被送去火化,相熟的顾客和商户都想来为他送最后一程,但是张梅说:

“我不想给大家添麻烦了。”

可最终大家还是去了,送自己的朋友最后一程。

看到这样的场面,女儿哽咽说道:

“一向为人和善的父亲终会有人记得。”

虽然“胖子”离世了,但生活还要继续。

团结路上的商户每天还会继续开门,那些顾客也会“货比三家”转换着更为便宜的店铺。

只是偶尔想起“胖子”的叫卖声,再看着没再过打开的卷帘门,大家心里还是会有一阵失落。

苦难见真情,平凡人能够抱团相互温暖,继续好好生活,才是对“胖子”最好的纪念。

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