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丝带网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是由接触变应原通过迟发性变态反应机制引起的皮炎,简称变应性(过敏性)皮炎,明确诊断非常重要。

临床表现


1. 急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1)有明确接触金属、化妆品成分、甲醛、香精、橡胶添加剂、药物等小分子接触半抗原的历史。


(2)任何年龄均可以发病,女性多见。


(3)常见发病部位为手、面部等外露部位,任何部位都可以发病。


(4)需要致敏,致敏期为3天~数年。致敏的个体再次接触敏感变应原后可以在数小时至数天内出现反应,多数为1~2天。早期皮炎只发生在变应原与皮肤接触部位,形状与接触物一致。轻者为边界清楚的红斑、稍有水肿,可以有针尖至粟粒大小的丘疹。


重者红肿明显,出现水疱、大疱,可以发生糜烂、渗液和结痂。皮损消退过程中出现脱屑。眼睑、口唇、阴部等组织疏松部位的皮炎可以表现弥漫性肿胀,颇似血管性水肿。


皮损可以沿着淋巴管向临近皮肤扩展,在临近皮肤出现皮损。


(5)自觉症状一般为瘙痒,也可有烧灼感或痛感。少数还可出现面色苍白、发热、恶心等全身症状。


2. 慢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1)持续接触变应原,皮损反复发作出现慢性不愈的湿疹样损害


(2)患者不能提供明确的变应原接触史。需要详细采集病史,甚至斑贴试验才能够明确诊断。


(3)皮疹表现为慢性湿疹,可以出现急性发作。


3. 系统性接触性皮炎


(1)接触性致敏的个体在食入或通过其他途径全身吸收变应原后产生的反应。又称为接触性皮炎综合征。


(2)皮疹可以分为以下几型:汗疱疹样发疹(类似汗疱疹,但季节性不明显);泛发性湿疹;狒狒综合征为在臀部及生殖器周围出现边界清楚的红斑,同时在肘窝、腋部、眼睑及颈侧出现对称的湿疹样改变为特征。此外还可以表现为血管炎。

(3)自觉瘙痒,全身症状可出现头痛、乏力,甚至恶心、呕吐、腹泻等。

实验室检查


1. 常规实验室检查多数正常;严重者外周血白细胞可以升高,中心粒细胞或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2.皮损组织病理学特点急性期表皮海绵水肿,亚急性期出现棘层肥厚,表皮突增宽延长伴角化不全及痂屑,慢性期表皮呈银屑病样增生伴角化亢进及角化不全。真皮急性期浅层血管扩张、充血、乳头水肿,浅层血管周围中度致密混合细胞,包括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偶见嗜酸性粒细胞及浆细胞浸润。亚急性期及慢性期真皮乳头增厚、胶原纤维变粗、红染。3.敏感变应原斑贴试验阳性,且与临床症状相关。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临床特点进行诊断,仔细询问病史,明确患者相关变应原接触史是诊断的关键。去除敏感变应原后,皮炎可以明显消退或痊愈可以确诊。病史不典型的变应性接触性皮炎需要与其他类型的湿疹,如特应性皮炎、乏脂性湿疹、间擦疹等湿疹皮炎相鉴别,也需要排除浅部真菌病如手足癣、念珠菌病、银屑病、皮肤淋巴瘤等。

治疗和预防


1. 基本治疗必须去除病因,轻度皮炎仅表现为模糊红斑者去除病因后可以不治疗。应详细告知患者可能存在变应原的环境,避免不良刺激、定期随访,保护皮肤屏障。


2. 局部治疗中、重度皮炎要根据皮损选择合适的外用药。


(1)水疱渗出性皮损使用生理盐水、呋喃西林或依沙吖啶液湿敷。


(2)无渗出皮损可以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乳膏或其他非激素类乳膏。面颈部及皱褶部位可以使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干燥脱屑者使用保湿剂。


(3)继发细菌感染者使用抗生素或防腐消毒剂治疗。


3. 系统治疗


(1)口服抗组胺药。


(2)重症急性如泛发皮损、染发皮炎及系统性接触性皮炎需要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3)慢性反复不愈的病例可以施行光疗或使用免疫抑制剂。


4.预防彻底避免敏感变应原。

预后

明确病因且及时去除病因者多数预后良好,否则预后不良。有些变应原如金属中的镍在生活环境中存在广泛,难以完全避免,预后较差。

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