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丝带网

对艾滋病认识的误区,你可能也有

为增进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于1988年将每年的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号召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在这一天举办相关活动,宣传和普及预防艾滋病的知识。世界艾滋病日的标志是红丝带,象征着大众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关心与支持。我们也特别邀请了绳宇教授撰写此文,呼吁全社会关爱艾滋病病人。


在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的群体中,他们彼此称呼为“小A友”,一方面是不想让旁人在无意间听到后感到“害怕”,另一方面也为了减少自己听到“艾滋病”类似字眼的机会。这种“昵称”不仅是为了保护患者的隐私,更是一种对“艾滋病相关歧视”恐惧的体现。



你的身边有这样的“小A友”吗?你会害怕他们吗?如果你是医护工作者,在接诊或是照护HIV感染者时,你是否会有所迟疑和犹豫?



这就是HIV病毒在电镜下的样子,确实有些可怕。


但对于HIV感染者来说,比病毒本身更可怕的是社会和周围人群对他们的误解、远离、恐惧和歧视。


抗击艾滋病不能仅依赖于药物、医疗的进步,抗病毒治疗的效果仅能对抗患者身体上的疾病,而一些人疏离、冷漠的态度却给患者增加了巨大的心理负担,于感染者而言无疑是伤口撒盐。社会歧视尤其是来源于医疗机构的歧视,更会进一步加剧他们的心理负担和内在歧视感,从而产生焦虑、抑郁、绝望等情绪,丧失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甚至选择轻生。

预防艾滋病的传播也不能仅靠扩大HIV检测力度,因害怕受到歧视而不能及时就医的感染者,延误治疗不说,还会造成HIV的进一步传播,甚至部分HIV感染者因受到歧视和偏见而对社会产生仇视心理,蓄意传播艾滋病报复社会。



每年的3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零歧视日

(零歧视日的主题标志为蝴蝶,象征着蜕变、重生、美丽和自由,也代表每个人对艾滋病患者及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的关爱与祝福)


看一看你对HIV有多少误解呢?

误区1:凡是接触了艾滋病患者的体液或血液就会感染HIV

HIV的传播途径只有三种:性接触、血液和母婴。

脱离人体的HIV非常脆弱,传播力很低,HIV病毒在56°二十分钟,75%的乙醇或0.5%碘伏进行消毒就会被杀灭,HIV在体外环境的生存力较弱;同时,HIV的传播还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足够的病毒(如:蚊子所携带的病毒含量极低,且存活几率很小),有效的途径。

因此以下行为不会传染HIV:

握手、共餐、共用办公用品等;

共用马桶、电话、卧具、游泳池、公共浴池等;

咳嗽、打喷嚏;

蚊虫叮咬;

空气和水。


误区2:HIV感染者不能生育下一代

有效的干预措施能使艾滋病母婴传播率降低到5%;

感染HIV的孕妇如果与医生积极配合,采用正确的药物和治疗,帮助胎儿抵御HIV,可以有效降低病毒的传递;

但需要注意的是,HIV感染者如果用母乳喂养可能会将HIV传染给孩子。


误区3:同性恋=艾滋病

HIV感染确实在部分男男同性恋中较为流行,原因是男男性行为的特性更易导致黏膜破损和病毒传播;

但同性恋不等于艾滋病,同性恋本身与艾滋病传播并无关联。而对同性恋的过分恐惧和排斥反而会加大同性恋者的隐蔽性,增加防治艾滋病的难度。


误区4:职业暴露后没办法预防感染艾滋病

HIV属于逆转录病毒,从“经过黏膜、创伤等处进入人体血液”,到“构成HIV传染”,需要经过7个进程,终止这7个进程中的某一步,就能防止构成HIV传染;

凡是意外被HIV感染者的血液、生殖道分泌物等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黏膜,或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刺伤的人员,应尽早预防用药;

目前,有效的阻断时机应为职业暴露后4小时,越早越好。


总之,我们要对艾滋病病人持包容的态度,不害怕,不歧视,让他们感受到更多的温暖与爱。

作者绳宇教授简介

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学院基础护理学系主任、教授,博士,博导;国家卫健委艾滋病医疗专家组成员;北京市艾滋病协会护理专委会顾问委员;中国艾滋病协会护理专委会委员;中华护理学会灾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