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丝带网

展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大国担当,《埃博拉前线》让观众泪目

由国家广电总局重点指导的重大现实题材电视剧《埃博拉前线》于20日收官,“破防”“泪目”成了弹幕高频词,相关话题#埃博拉前线看哭了# #埃博拉前线沉浸式紧张#等内容引发网友热议。

24日,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办的电视剧《埃博拉前线》研讨会在京举行。与会专家表示,故事里的中国医疗队与时间赛跑、与病毒斗争,观众在悲欣交集中感受什么是医者仁心、大国担当。

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探索

研讨会上,国家广电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朱咏雷讲话指出,《埃博拉前线》是立足党和国家的大事要事,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创造中找到的选题,反映了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完成了一次兼具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探索。

他说,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埃博拉前线》的这次探索和创新,拓展了中国电视剧的题材空间,丰富了电视剧的表达方式,让大家看到了主题创作更多元、更广阔的可能性,也相信中国电视剧未来可以走得更远。

上海市广播电视局副局长罗毅说,《埃博拉前线》为观众奉献出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现实题材精品力作。在新冠疫情依然严峻的当下,给了观众深深的“代入感”。剧中中国医生的无畏与担当令人敬佩,情真意切的中非友谊令人动容,不仅深情弘扬了生命至上的大爱精神,也充分展示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中国担当。

人性温度和中非友谊的写照

作为“理想照耀中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展播剧目和“中非影视合作创新提升工程”合作合拍项目,《埃博拉前线》以真实事件为背景,汇聚优秀的主创阵容,力求用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和情感饱满的笔触,刻画还原了中国医疗队的一次令人瞩目的壮举。

《埃博拉前线》总制片人方芳说,这部剧创作历时三年半、行程几万里、采访相关领域专家和亲历者近百人次、积累相关案头文字千万字,剧组拍摄周期133天。在国内实地重现逼真的非洲环境,搭建场景总面积4万平方米以上,真实搭建了非洲村落和街景、中卡友好医院、一比一制作还原了P3移动实验车和P4实验室等。

剧中盖斯姆饰演者山姆一开始听到这样搭场景时吃了一惊:“我非常疑惑,怎么能在中国完成非洲建筑、车辆、地貌和非洲当地人的拍摄?”但这位非洲演员一到剧组,立刻惊喜起来:“几乎把非洲每个细节都展示出来了,很神奇。”

方芳表示,这部剧力图通过国际化视野的全景展示,讲述“血疫”背后的人性温度与大爱精神,诠释新时代的大国风范与担当,展现中非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

每个“埃博拉前线”的人都是英雄

《埃博拉前线》导演杨文军说:“拍摄中,我们一再告诫自己,要保持平视,以尊重的眼光去发现、平实的语调去讲述,呈现人类共通的真善美。在这部剧里,无论肤色、国籍、语言、职业、身份,每一个在‘埃博拉前线’坚守、拼搏、抗争的人都是英雄。”

杨文军说,在拍摄中努力平衡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既着力刻画男主角郑书鹏,也将笔墨涉及长于非洲深爱非洲的记者何欢、三代援非的中国医生何东、扎根非洲的中国商人韩勇奇。除了重点打造中国医疗队和检测队的英雄群像,还着力打造一个真实、美好、质朴的非洲,塑造一批温暖、勇敢、心怀大爱的非洲英雄,将中非传统友谊融进真实可感的人物和细节。

他坦言,拍摄中需要把握戏剧真实和真实事件之间的关系。比如从观众的角度,觉得面对传染病不戴口罩不符合逻辑,但是真实的历史上确实大多没有佩戴。一方面当时西非没有那么多医疗物资,另一方面埃博拉是通过接触传播,而不是飞沫传播。但如果完全按照不带口罩去拍摄,观众又会觉得不可信,这就需要有所取舍。

“希望观众通过这部剧,看到中国医生的仁心仁术、大爱无疆,也感受到非洲人民对家园的热爱、对中国朋友的深情,以及他们独特的生命观、文化观、价值观。”杨文军说。

栏目主编:樊江洪 文字编辑:樊江洪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雍凯

来源:作者:余晨扬

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