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丝带网

男子被误诊艾滋5年,失去生意和女友!为何人们如此恐惧艾滋病?

8月27日,一则“男子被误诊艾滋病5年”的新闻引发热议。据《新安晚报》报道,刘先生2016年在湖南邵阳疾控部门被误诊为艾滋病,以致失去生意和女友,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HIV检测为何会出现“假阳”的结果?该如何规避?确诊艾滋后,生活就没有希望了吗?

HIV检测为何会出现“假阳性”?


一般来说,导致艾滋病检查“假阳性”的因素主要有两大类:

一类是失误类,比如操作不当、试剂失效、搞错标本、结果判读错误等,比较少见;

一类是不可避免类,当检测者自身出现特殊情况时,就可能出现“假阳”,比如怀孕,或是肝炎、结核病、肿瘤等疾病患者,体内可能产生抗原抗体交叉反应或炎症反应,从而干扰检测结果。

那怎么排除“假阳性”呢?

首先可以进行自查,如果没有发生过任何高危行为,就不需要过分恐慌,很可能是“假阳”;

然后可以进一步检测,复检或采用核酸检测进行确诊,基本就能确定结果了。

虽然艾滋病检测有出现“假阳”的情况,但可能性是非常小的,不必过于担心误诊。及时、准确的HIV检测,有助于加强艾滋病的防控,帮助艾滋病患者控制病情,也防止更多人被传染。

被误解的艾滋病患者?

检测不是为了将感染者与其他人区别开,许多人排斥检测,正是担心由此带来的歧视。比传染病更可怕的,是思想的病毒,是社会文化对疾病的污名化。

自1981年世界第一例艾滋病被发现以来,艾滋病一直承受着各种污名,社会对其的认识远远超过生理疾病本身的范畴。

当人们说起艾滋病,第一反应往往是恐惧。一方面,艾滋病具有可传染、致死性、不可治愈的特点,至今也未有预防性疫苗问世,疾病特点本就造成恐惧。另一方面,艾滋病人手持针管报复社会、一夜云雨后遭恶意传染等新闻广为流传,虽难辨真假,但无疑加剧了人们的“恐艾”心理。

在社会文化的影响下,艾滋病不仅仅是一种疾病,还被赋予了无数隐喻和联想,常常与滥交、吸毒、卖血、同性恋等联系起来。如果一个人得了艾滋病,人们总会揣测他的经历,打上“私生活混乱、行为不端正”的标签。

更糟糕的是,对艾滋病的污名化,让感染者隐藏自己,使得艾滋病的防控愈加困难。因为担心遭到歧视与侮辱,感染者不敢袒露自己的身份,逃避检测与就诊,既妨碍了自身的治疗,也不利于公共卫生预防。

“疾病最令人恐惧的,不是丧失生命,而是丧失人格。”苏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中提到,疾病作为一种隐喻,往往象征着有缺陷的人格与道德上的瑕疵。把疾病妖魔化,就是在把错误归咎于患者,而不管患者本人是否被认为是疾病的牺牲品。

古代,大规模瘟疫如霍乱、黑死病等,常被认为是对众人的审判;如今,艾滋病成了道德败坏的代名词。其实得病的患者,才是最痛苦的人,不应再被钉在“耻辱柱”上。别让健康成了德行的证明,疾病也不是堕落的证据。

正确面对艾滋病,我们该怎么做?

诚然,人类对疾病和死亡本能的抗拒,令我们难以摆脱对艾滋的恐惧。但恐惧也有其价值,它提醒人们要提高防护意识,避免高危行为,不慎感染后要及早检测、积极治疗。

如今,艾滋病在预防与治疗方面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国的“四免一关怀”政策也免费提供抗病毒治疗药物。HIV感染者通过规范治疗,将体内病毒载量控制在低水平,完全可以过上正常的生活,预期寿命几乎不受影响,日常接触也不会造成传染。

对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来说,缺少的不是药物,而是社会的理解和关爱,让他们能像常人一样生活。所以,如果你不是患病群体,请正确认识艾滋病,停止无端的联想,放下对艾滋的厌恶。

艾滋病只是一种疾病而已,它的传播途径不可耻,唯有正视与科学防治,才能真正终结疾病流行,造福全社会。让疾病归于疾病,AIDS只是AIDS!


参考资料:

1. 新安晚报:男子被误诊艾滋病5年 当事人发声:回不到从前了

2. 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M〕.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1978.

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