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丝带网

2006年,一架“空警-200”在安徽坠毁,34名中国顶级军工专家遇难

2006年6月3日下午4点左右,位于安徽广德县柏垫镇的一个小山村中,发生了一起中国历史上尤为惨重的空难事故

一架搭载40名军事人员的预警机,突然坠落在山村附近的山头上,坠落后所产生的爆炸冲击波,致使周围农作物及大片森林严重受损,令白云万里的天空产生滚滚浓烟。

由于是军用飞机,事发后,当地警察联合武警官兵很快抵达现场,经排查,坠毁飞机上的40名人员中,有34名是中国顶级军工专家。

如此多的顶级军工专家同时搭载一架飞机,而且一同殉难,背后所产生的连锁反应,不免令人产生多方面的怀疑,但无论猜疑的方向如何,此次空难,都成为我国军事发展史上,挥之不去的阴影。

反常的空难引起国内外的高度议论,甚至民间传闻说,飞机的坠毁不是偶然,其中有着很深的隐情;也有人说这只是一起普通事故,由于起飞前的检查不到位,所以才造成飞机失事,然而真相究竟如何?

空难时刻

当警察及武警官兵抵达现场时,只看见被烧焦的飞机残骸及一片死寂的灰烬,经确认,预警机上的40名人员全部遇难,但最终只找到5具完整的尸首。

余下的因肢体不完整,无法确定死者身份,好在预警机起飞前有着登记记录,负责排查的相关人员确认了死者为40名,其中34名是军工专家,这34位专家中,有两位是将军级别的高级工程师,其余6名人员分别是5位试飞员和1位通讯员

遇难的烈士中,年纪最大的是56岁的申长生,他是一名飞行员,此次任务结束后,因年事已高,他即将迎来停飞,可谁也没想到,停飞前的最后一次飞行,竟成了他此生最后一次翱翔天空。

年纪最小的是24岁的秦澎,虽然年纪尚浅,但资历很深,是一名军工领域内的专业人才,在中电集团内从事星精密跟踪测量、无线导弹、预警机研发等工作。

如果这些遇难的精英们没有牺牲,假以时日,他们的成就肯定无法估量,如此多的军工人才折损,意味着此次空难,是我国空军历史上,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次。

这些天之骄子们,因一个共同的梦想走到一起,却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陨落,实在太令人悲痛。

经过事发后的报告显示,坠毁的飞机是我国当时最新研制,处于测试阶段的空中预警机,被称为‘空警200’,有着当时最先进的空军技术。

在研发过程中,空警200的进展一直很顺利,早在失事一年前的2005年1月14日,空警200已完成首次试飞

第一次的试飞过程中,军工专家们发现不少问题,尽管预警机飞行时处于正常状态,但仍有不少短板,比如数据无法及时保存易丢失、信息传输时间较长需要缩短、飞行时机身有震颤等技术难题。

因此军工专家们针对初次试飞时所遇见的种种问题,于一年多之后,再次举行了试飞。

近一年半的夙兴夜寐以及各项研发数据的一一攻破,专家们对空警200的第二次试飞胸有成竹,认为此次定能成功,于是参与研发的34名军工专家,毫无顾忌地坐上这架预警机

根据现场发现的黑匣子显示,试飞过程中,预警机表现得十分良好,在前两小时内飞行平稳,各项数据达标,此前被提出的种种问题也一一攻克,可以说畅行无阻,只待凯旋归来。

可当预警机在经过安徽广德时,飞机的发动机突然传来异响,参与试飞的飞机驾驶员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因飞机下方有村落,为保障村民的安全,驾驶员迅速抬起飞机操纵杆,这才令摇摇欲坠的飞机急转之上,朝着山头飞去。

由于事发突然,还没等军工专家们思考问题出在哪里,之后如何改进时,飞机已经撞击在山头上,只留下折断的树木,与断壁残垣一般的飞机,在熊熊列种中燃烧,火焰吞噬着飞机上所有人员的生命。

坠毁的预警机带走了34位顶级军工专家的心血,也带走了他们鲜活的生命,悲痛之余,人们不禁在想,那些技术难题不是被一一攻克了吗?甚至预先准备的降落地点,已摆好了庆功宴。

为什么如此细密的准备下,飞机还会失事?一时间,关于预警机失事的议论甚嚣尘上,可经过排查发现,原来飞机失事的原因,并没有那么复杂。

追查缘由

经调查取证,预警机坠毁的原因逐渐浮出水面,负责调查此次事故的工作人员发现,空警200的坠毁并不是人们所猜测的那样,属于西方打击或是检查不到位,坠毁原因是由许多问题,多维度交织在一起后积累而成。

其中最主要的一点,致使预警机坠毁的原因是除冰系统发生故障

在飞行过程中,除冰系统的作用是当飞机在高空行驶经过结冰地带时,保证飞机机翼及发动机不受冷空气影响而结冰。

预警机坠毁的时间处于6月,正是初夏时节,纵然天气已经开始逐渐炎热,可飞机飞行的天空之中,却没有季节之分,根据温度分布,越高的地方温度越低,海拔每提高100米,飞机所处的环境中,温度就会下降0.6度。

这表示着,倘若飞机穿过云层,由于机翼吸附着水分,再遇上几千米高空中,零度的冷空气,就容易导致结冰,如果此时除冰系统发生故障,那么飞机的飞行状态大概率会受到影响。

除冰系统中,除冰液的主要成分是乙二醇和丙二醇,在与水混合后,能够使物体表面将冰点降低至零下50度以下,起到预防二次积冰的作用。

飞行过程中,一旦除冰系统发生故障,会导致机翼及发动机工作异常,令飞机无法处于正常工作状态,轻则导致飞机颠簸,重则致使飞机坠毁。

除此之外,工作人员通过预警机的黑匣子还发现一个问题。

那就是空警200预警机严重超载,虽然40名乘客的重量不会影响飞机的运行,可由于飞机处于试飞阶段,所搭载的专业测试设备及各种器材重量的缘故,直接导致飞机在起飞之初,就开始超负荷飞行。

尽管预警机在试飞前两个小时阶段,一直处于平稳状态,可实际上,从起飞那一刻起,预警机的飞行就已经处于强弩之末的苦苦支撑。

超载问题加上除冰系统故障,以至于飞机在途经安徽广德县上空时发生坠毁,即便飞机上坐着的是我国军工行业的顶级专家,也无法在电光石火之间拿出最佳解决方案。

经过此次灾难,为纪念这些殉难的烈士,人们将飞机坠毁的山头命名为英烈山,并在山上铺设603节楼梯,以及纪念2006年6月3日时所发生的那场令无数人扼腕叹息的灾难。

继往开来

斯人已逝,生者如斯,痛定思痛之后,为攻克预警机难关,中国军事领域的专家们,再次拿出继往开来的毅力,在此前预警机的基础上进行改良。

其实早在40多年前的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时,毛主席就意识到中国一定要有自己的预警机。

因此,毛主席将中国研制预警机提上日程,并表示:“我们不能只有棒子,没有挥动棒子的手臂,预警机必须研制出来,五年不行就十年,十年不行就二十年,国家将全力支持这项事业。”

正是因为毛主席的豪言壮语,一直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奋勇向前,这才产生了后辈专家们的前赴后继。

说起毛主席为何如此看重预警机的发展,还得从预警机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说起。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当时的飞机速度经过战争演变,有了很大的提高,与此同时,在对抗法西斯德国的战场上,英国率先发明并应用了雷达,在抵抗纳粹的进攻中,通过雷达,英国事先知晓敌人飞机的飞行路线,因此提前做好准备,并出其不意,屡建奇功,最终打赢二战。

此后的岁月中,美国首先在飞机上安装雷达,自此之后,搭载雷达的飞机被人们称为预警机,到了60年代,英国与苏联也先后研制出各自的预警机,正是因为这个契机,毛主席在中国成功研制出核武器后,提出研制预警机的想法。

1969年,我国开始研制第一架预警机,由于这项技术属于国家机密,我国只能借助苏联的飞机样本,一点点进行摸索。

起初,专家们通过预警机的外观判断,预警机的技术其实很简单,只是一个雷达和飞机的综合体,可当他们实际操作的时候,发现事实根本不像他们设想的那般容易。

在飞行过程中,雷达会因高速飞行的速度而变得不稳定,导致各项侦测数据产生偏移和出错,不仅如此,在飞行过程中,飞机的飞行状况也会受雷达影响,产生不明原因的抖动,基于种种原因,预警机的研制被国家紧急叫停,这一停,就是33年

此后的大江大河中,经历改革开放的中国以庞大且无法估量的经济体系再次崛起,随着经济、军事、民生等各项事业的显著发展,我国与西方世界的科技交流也愈发密切起来。

2002年,经多方研究讨论,中国军事有关部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认可下,决定重启预警机研制计划,以运-8飞机为载体,研制出型号为空警200的预警机,并将伊尔-76运输机的控制改进,装载进空警200的系统中。

在此之后,军工专家们历经三年,打造出空警200,作为中国空军事业中最高的研究成果的预警机,在2005年1月14日迎来首次试飞

飞行时,空警200预警机出现不少技术上的问题,可好在没有任何意外状况发生,并且各项指标相对正常,彰显了专家们的研究成果,以及探索道路上的方向是正确的。

为使预警机更好地投入到军事事业中,在第一次试飞后,专家们经过一年多的紧锣密鼓研发,终于攻克了此前的所有难题,在2006年6月3日时,预警机迎来了第二次试飞,随后就发生了我们开头所提到的那一幕。

大国工匠

安徽6.3空难事件后,在缅怀烈士之余,中国开始新一轮的预警机研发工作,对空警200预警机进行改良。

4个月后,空警200迎来第三次试飞,可难题又摆在眼前,此前预警机坠毁事件仍有余温,社会上依旧在讨论,很多人对第三次试飞持反对意见,认为中国还需要更细致的研究,才能在预警机上大放光彩。

种种言论令第三次试飞阻力重重,就在这时,中国空军中有一位名叫崔继先的飞行员自告奋勇,愿意担任第三次试飞的飞行员。

在安徽6.3空难事件中,崔继先曾担任过空难现场的搜救任务,或许是对前辈们的尊重,或许是对身为军人的使命,崔继先坐上崭新的空警200预警机,担任了万众瞩目的试飞员工作

试飞过程中,崔继先用行动证明,中国的军事专家们,是有着匠人精神的大国工匠,他们用一次次的科研成果证明,在提升中国军事实力的道路上,他们有着风雨无阻,勇敢向前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无数专家的共同努力下,研发出足以令全体中国人民骄傲的军事重器。

此后,在崔继先的带领下,空警200预警机以勇往无前的姿态,出现在2009年的国庆大典中,像雄鹰一般翱翔于北京天安门城楼的蓝天之上。

空警200预警机加强了我国现代化军事事业的实力,对当下信息系统的巩固,有着很极大的促进作用,在2019年的国庆上,预警机、轰炸机等一系列现代高端军事科技,成为彰显华夏民族实力的最好见证

如今,中国的预警机已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尖端科技,向全世界人民宣告着,中国将持续发扬大国工匠精神,令中国军事实力,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