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丝带网

世界艾滋病日:抗“艾”路上,需“爱”同行

□王颖(重庆大学)

2022年12月1日,是第35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我国世界艾滋病日宣传活动以“共抗艾滋 共享健康”为主题,展现出中国在防艾抗艾这条路上“一个人也不能少”的决心。在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始终稳步推进,药物技术不断创新,防治网络不断完善。其中,抗病毒治疗的进步不仅降低了艾滋病患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还减少了病毒的传播,延长了艾滋病患者的寿命。艾滋病从绝症到可控慢性病,让无数患者看到生命的曙光。

尽管艾滋病防治见效良好,但无法否认其依旧是主要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已有7750万人感染、3470万人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一方面,艾滋病患者需要忍受病痛的折磨;另一方面,消极抑郁的心理困境、治疗费用高与就业机会少相矛盾的经济困境、疾病污名化导致歧视与排除的社会认同困境,共同构成了阻碍艾滋病患者融入社会的巨大鸿沟。因此,我们既要为触目惊心的数据而遗憾,也应看到数据背后众多鲜活的生命以及他们面临的生存困境。艾滋病患者抗艾的路上,理应出现更多人的身影。

防艾抗艾路上,需要用爱粉碎无知和误解的高墙。有人说,艾滋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的无知和冷漠。近年来,谈“艾”色变随着艾滋病知识的宣传逐渐减少,但人们对艾滋病患者的警惕和排斥却从未停止。众所周知,艾滋病毒只有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三个传播渠道。既然如此,人们怎么能用歧视和排斥剥夺艾滋病患者正常社交的权利呢?美国著名作家苏珊·桑塔格曾说:“看待疾病最真诚的方式,同时也是患者对待疾病的最健康方式,便是尽可能消除或抵制隐喻性的思考。”可见,隐喻性思考的消除,能够减少控制艾滋病传播流行的阻力。因此,社会对待艾滋病患者的正确态度应是:让疾病回归本身,让爱温暖患者。

防艾抗艾路上,更需要用爱打造救助和保障的温室。艾滋病往往与贫困伴生,这是众多困境中最现实也最好着手的一环,因此在对艾滋病患者进行积极治疗时,也要考虑患者的后顾之忧。早在2004年,我国《艾滋病防治条例》就规定了“四免一关怀”政策,后来又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实施“五扩大、六加强”防治措施,表明我国政府帮助艾滋病患者渡过难关、共同对抗艾滋病的决心。随着社会的发展,艾滋病患者的医疗保障覆盖面小、涵盖药物少、定点医疗机构少等问题浮出水面,亟待相关医疗保障服务跟上脚步,让艾滋病患者重获“大爱暖人心”的美好感受。

防艾不妨爱。关爱是抵抗艾滋病的强大武器,不仅能慰藉艾滋病患者苦痛的心灵,更能催生帮助他们渡过难关的物质力量。在这条艰难的防艾抗艾路上,唯有与爱同行,才能“共抗艾滋、共享健康”!

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