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丝带网

艾滋病专家蔡卫平:没有必要通过基因编辑来获取艾滋免疫力

11月26日,来自深圳的科学家贺建奎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使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这一消息,无异于一声惊雷,引发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将基因编辑技术用于活体身上还有很大的风险,是在拿人命开玩笑。”著名艾滋病专家蔡卫平表示,艾滋阻断技术已经很成熟,成功率可达99%以上,完全没有必要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来让婴儿获得艾滋免疫能力,“这样做的风险很高,不仅违背伦理,甚至可能已经违法。”

此前已有修改胚胎基因获得艾滋免疫力的研究

根据媒体报道,贺建奎基因编辑修改的是CCR5基因,使用的基因编辑技术为CRISPR/Cas9技术。其实,在2016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范勇博士团队就报道了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人类胚胎进行基因编辑,使得部分胚胎获得了艾滋病病毒的免疫能力,当时也是使用了CRISPR/Cas9技术,剪除了CCR5基因的32个碱基。

范勇介绍,CCR5基因是人类免疫T细胞结合艾滋病病毒的主要受体之一,失去这32个碱基后,艾滋病病毒就无法入侵他们的T细胞,获得这种突变的个体能够有效抵抗艾滋病,或感染艾滋病的概率较低。

2014年4月至9月,范勇团队从87名志愿者那里收集了213枚废弃的不能正常发育的受精卵。他们使用了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对其中26个人类胚胎进行了编辑,精确定位剪除了CCR5基因的32个碱基。

实验结果显示,在26个被编辑的胚胎中,有4个被成功编辑,其余部分胚胎仍包含未发生改变的CCR5蛋白。当时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范勇认为,这一结果离实际应用还很远,“成功编辑率要达到50%以上才算是比较理想。”

因此,当看到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诞生的消息时,范勇觉得非常吃惊。“目前基因编辑技术的安全性等重大问题还未完全解决,包括会有脱靶、嵌合等风险,贸然用在婴儿身上是很不负责任的。”范勇担心,这一事件会让中国科学家的国际形象受到影响。

“目前,这一项技术还存在着很大的瑕疵。未来可能会允许在致死性遗传疾病上开展修改胚胎基因的临床研究,但也要在这项技术的安全性得到可靠性验证的情况下。”范勇表示,虽然这几年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也在“升级换代”,安全性更高,脱靶和嵌合和风险更低,但成功率也远远没有达到100%。

国际共识:基因修饰胚胎发育不能超过14天

“我们科研工作者应该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国际规范,开展人类胚胎的基因编辑相关研究工作。”范勇介绍,目前,国际上对胚胎基因编辑的伦理审查非常严格。在正规的公立医院,开展胚胎基因编辑研究会经过充分的讨论。

为了尽量降低伦理风险,范勇团队此前在开展基因编辑胚胎的研究时,使用了该院辅助生殖中心废弃的三倍体胚胎进行此项研究,并获得了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和胚胎捐赠者的同意。

三倍体胚胎包含了额外的一套染色体,所以不会再发育。范勇表示,实验完成后,按照我国人类胚胎干细胞的研究规范,研究团队销毁了所有实验胚胎。

团队还在论文中明确表态:“我们相信,在伦理问题和科学问题都妥善解决以前,任何试图通过对早期胚胎进行改造并制造转基因婴儿的行为都要严格禁止。”

记者发现,国际干细胞研究学会2016年公布的《干细胞研究和临床转化指南》中,指出了国际上关于胚胎干细胞相关研究的伦理规范,其中涉及在胚胎和配子上进行基因修饰的“红线”,就在于体外发育的胚胎形成原条或生殖细胞,目前国际上的共识是时间不能超过14天,更不能将基因编辑过的胚胎移植回母体子宫继续发育。

编辑CCR5基因也未必能获得艾滋免疫力

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感染病中心主任、艾滋病专家蔡卫平指出,编辑了CCR5基因的32对碱基后,并不能保证就一定会获得艾滋免疫能力。CCR5基因也并不是会与艾滋病病毒结合的唯一受体,即使编辑这个基因也不能保证不会被感染艾滋病毒。

在自然界,部分原始高加索人进化出了这种CCR5基因的突变,他们因而获得了抵抗艾滋病的能力。“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来改变CCR5基因,是一种人类对自然界的模仿,虽然这种先天突变目前显示是安全的,并不代表着人类的改变没有风险。”蔡卫平说。

他还指出,已有研究显示,CCR5基因突变会导致更容易感染黄病毒属的一些病毒,比如流感、登革热、寨卡病毒等,而这种缺陷写入基因里,是会跟随人一辈子难以更改的。

更重要的是,是否有必要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使得婴儿获得对艾滋病毒的免疫力?蔡卫平指出,目前艾滋病毒的母婴阻断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成功率达到了99%以上。

“已经有了很安全的艾滋阻断技术,为什么要用大概率的危害去搏一个小概率的成功结果?”他认为,采用风险仍然很高的基因编辑技术来获取艾滋免疫能力,“纯粹是为了夺眼球”。

他呼吁,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对涉及胚胎的研究进行更严格的审查,而不是由某家医院自己的伦理审查委员会同意就开始操作。

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诞生的消息,引发了高度关注和质疑,其中对医学伦理的讨论最为激烈。究竟基因编辑婴儿的试验是如何通过医学伦理审查?

2016年10月,原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了《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简称为《办法》)。 《办法》表示,从事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的医疗卫生机构是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工作的管理责任主体,应当设立伦理委员会,并采取有效措施保障伦理委员会独立开展伦理审查工作。

根据《办法》,伦理委员会的委员应当从生物医学领域和伦理学、法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和非本机构的社会人士中遴选产生,人数不得少于7人,并且应当有不同性别的委员。

《办法》显示,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在伦理委员会设立之日起3个月内向本机构的执业登记机关备案,并在医学研究登记备案信息系统登记。

医疗卫生机构还应当于每年3月31日前向备案的执业登记机关提交上一年度伦理委员会工作报告。根据最新消息, 深圳市卫生计生委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表示,该项试验进行前并未向该部门报备,正开会研究此事。

【记者】李秀婷

【校对】杨远云

【作者】 李秀婷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