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知识分子 镝次元团队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视频加载中...
PK吧疾病君系列短片以健康为切入点,分别关注艾滋病、肝炎、结核病、糖尿病和精神疾病这五种人类常见的健康威胁,旨在为公众提供了解人类五大健康问题的沉浸式阅听体验,呼吁人们关注健康,并引导建立正确的健康管理理念。重点讲述来自生物医学实验室的基础科学研究如何帮助人们更好的发现和理解疾病,以及健康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你不知道的艾滋病(出品:科普中国,制作:新浪探索,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艾滋病,1981年在美国首次发现和确认。全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为提高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于1988年1月将每年的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号召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在这一天举办相关活动,宣传和普及预防艾滋病的知识。
2015年12月1日是第28个“世界艾滋病日”。为深入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强化政府法定职责,依法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进一步宣传普及防治知识,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推动我国“十二五”艾滋病防治行动计划目标的如期实现,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决定在“世界艾滋病日”前后组织开展系列艾滋病防治宣传活动。
2015年活动主题仍为“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英文主题为Getting to Zero),副标题为“凝聚力量,攻坚克难,控制艾滋”,意在说明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到了关键时期,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需要动员各级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集中各方面力量,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破解防治工作难题,控制艾滋病流行。
在此背景之下,身处都市中的你,关注过生活在城市中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吗?你知道,在你的身边生活着多少艾滋病感染者吗?如果你有时间到北京地坛医院、佑安医院的皮肤性病科去看一看,你会发现,每天到这里领取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物的患者似乎多得超出你的想象。以地坛医院为例,这里的每位医生每天基本要给将近100个患者开具处方。这么多的患者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相比普通人的生活,他们的生活中应该注意什么?因为艾滋病毒的原因,他们的生活又有哪些变化呢?
你不知道的艾滋病
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经研究证实,人类在感染HIV病毒后的绝大部分时间里,HIV处于高速复制状态。HIV在体内高速复制将不断地、持续地破坏人体的免疫功能。在HIV感染者身上,血浆中病毒载量显示相对稳定和慢慢增加,并出现遗传基因的快速突变等现象,而这些病毒会不断破坏支撑人体免疫力的CD4 T-淋巴细胞,导致其数量逐渐下降。在没有治疗的情况下,人体会受到各种疾病的侵害,这就是HIV致死的根源。换句话说,艾滋病病毒本身不会致死,但它破坏了保护人体免疫力的CD4 T-淋巴细胞,导致人体开始无法抵御各种疾病的侵袭,因而致死。
那么,感染了艾滋病后还能活多久?艾滋病患者离死亡又有多远呢?
现在,我们就来告诉你这个大家都在关心的问题:按照科学家的研究,如果在适当的时间接受理想的治疗,并且坚持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服药和定期体检,一个HIV感染者是可以拥有一个正常人的寿命的(寿命不会受到病毒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世界存活30年以上的感染者大有人在,并且其中很多人至今还在世,包括美国的空中英雄洛加尼斯、魔术师约翰逊、南非国家大法官埃德温·卡梅伦等社会名流。艾滋病并没有外界宣传的那么可怕,以现在的技术,它只是一种慢性病,就像高血压、冠心病、慢性肾炎一样,只不过它是种会传染的慢性病。只要坚持治疗,保持规律的作息、健康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配合良好的心态,是可以很久甚至永久都不发病的。
并且,我们不能忽视一个客观事实:每多活一年,就会有新的治疗药物产生,被治愈的可能性就大了一分,因为科技是在不断进步的!要知道,几十年前,肺结核一样会要人命,病毒性感冒、痢疾、梅毒也会快速致死,可是,这些疾病对于现在的医疗水平来说,还是难题吗?
他们的生活
想要了解艾滋病感染者的生活,首先要了解一下治疗艾滋病的手段和药物。北京地坛医院红丝带之家护士长、全国劳模王克荣女士认为:对于HIV感染者,有药就有生命!在没有药物的情况下,HIV感染者是不会有“生活”的概念的。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是目前已经被证实为治疗艾滋病的途径。1987年第一个抗逆转录病毒药物(ARV)立妥威(ZDV或AZT)首先问世,单一的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开始用于治疗HIV/AIDS病人,对HIV的复制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现已有几十种抗HIV的药物获得了美国 FDA许可。在国内,现在有10种左右药物可以供患者们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选择。目前,在我国“四免一关怀”政策下生活的患者每天基本都可以健康、正常地生活。
小A是众多在地坛医院就诊的患者之一,他在2009年11月被查出感染了艾滋病。经过6年的时间,现在小A每三个月都会到医院进行一次化验、取药。每天晚上10点,他都会按时服用三种联合药物:施多宁(依非韦伦片)、拉米呋定片和替诺福韦片(TDF)。现在,他的CD4淋巴细胞水平持续保持在700以上(中国人正常数值为500以上),HIV病毒载量已经连续两年保持在检测范围之外(检测不到病毒)。根据地坛医院主任医师刘彦春医生的介绍,像小A这样的状况,基本与常人无异,只要他保持健康的生活作息,坚持服药,适当锻炼身体,他的生活质量和正常人几乎没有什么差别。
那么,可以说,小A的生活完全没有受到HIV的影响吗?显然不是。对于大部分HIV感染者而言,最大的痛苦其实并非来自疾病本身,而是来自巨大的社会压力。他就经历过因为HIV病毒感染被工作单位辞退、被多年的好友疏远、被运动场上的伙伴排斥等诸多痛苦。而这些,其实对于HIV感染者来说,比病毒带来的痛苦要大得多。
目前,小A在失去工作后选择自己经营网店和做兼职导游谋生。可是,毕业于某知名大学国际新闻传播专业、能说一口流利英语的他却感受不到任何来自事业本身的成就感。其实,在HIV感染者的群体中不乏行业精英,他们中的许多人有文化、有知识、有能力,原本可以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我们享受国家‘四免一关怀’的政策,服用药物一律免费,对此我感到非常的幸运,也十分感恩。但是,我却很难有平等的就业权利和机会,国家事业单位、政府部门首先就会拒绝我们这些人。即便私营企业体检时不会检查这一项,但是周遭人喜欢打探他人隐私的习惯,让每一个‘同志’,尤其是HIV携带者的‘同志’很难再有勇气回归主流社会。无论对社会还是个人来说,这都是一种损失,我上了18年的学,不是为了开网店的!”小A无奈地说。
和“他(它)们”成为伙伴
“其实,过了这么久,我感觉我已经和HIV病毒成了朝夕相处的伙伴。我活着,它们也活着,我死了,它们也就死了。我们成了一个捆绑在一起的整体。而且,正是这些病毒的存在,让我有机会去更加深刻地品读自己的人生,思考自己的生活,了解自己的亲身感受。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些其实都是人生的一笔财富。”这是小A告诉笔者的切身感受。
既然小A可以和HIV病毒成为朝夕相处的伙伴,对于广大正常人而言,我们又为何不能接纳身边这群特殊的“伙伴”呢?
对于常人,日常生活与HIV感染者相处都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其实,在这里我们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正常的日常接触中,你丝毫不必有任何担心!因为HIV病毒在空气中根本无法存活,和HIV感染者一起工作、学习、生活什么都不必介意。除非你们要做爱!
好,那就说说如何与HIV感染者做爱。
对于一个没有经过任何治疗的HIV感染者来说,只要与他没有进行体液交换,感染的几率为0。即便进行了体液交换,只要你自身没有出现伤口,感染的几率也极低。所以,只要你正确使用了安全套,你就大可不必担心!更何况,在经过治疗之后的HIV感染者体内病毒载量已经极低极低,甚至根本检查不出来,那请问,他又会如何来感染你呢?答案不言自明。
所以,核心问题就是:及时检查并加以治疗。
其实对于社会而言,防治艾滋病最大的困难就在于:在官方公布数据的背后还有一个巨大的群体隐匿在人群中。2014年,我国官方公布的HIV感染者数量为10.4万人,但是未知的感染者人数远远大于这个数字!10.4万只不过是冰山一角!而且很可能是一小角!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人们对于艾滋病的不了解和恐惧。一旦人们有可能感染艾滋病,很多人会认为:宁可不知道,也不愿意去面对!从而导致没有及时治疗,没有主动防止传播。
其实,说得直接点:艾滋病患者和糖尿病患者从日常生活上看区别并不大,艾滋病患者甚至还比糖尿病患者过得更舒服。糖尿病患者需要每天打胰岛素,不能吃糖。艾滋病患者只不过就是吃3片药而已,除此之外就是和人做爱一定要带上安全套。即便是想生儿育女,现在的医疗手段也足以保证他们生下一个健康的婴儿,以地坛医院为例,每年几十例成功阻断母婴感染HIV的案例就是铁的事实!该院至今还没有出现过母婴阻断失败的病例呢!
因此,对于艾滋病,我们大可不必恐惧和回避,而应该积极正确地面对!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移动端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