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丝带网

2006年,一架预警机在安徽坠毁,34位中国顶级军工科学家遇难

2006年6月3日16时两架军用飞机相继低飞进入安徽广德县城的上空

此时,当地的村民正在田间务农,忽然听到天空中响着巨大的轰鸣声,人们只见其中一架军用机突然迅速向下坠落,随后又猛然上升随后朝着山间飞去。

村民们从未见到过如此景象,纷纷扔下务农的锄头就奔跑着前往查看,还不等赶到就已经听见飞机撞向山头而引发的爆炸声响。

飞机爆炸的冲击波毁坏了大片的庄稼,浓烟滚滚现场一片狼藉。

可以说,这是我国建军以来发生最为惨烈的空难事故,这场事故中总共遇难40人,其中还包含34位中国顶尖军工科学家。

空难消息传来,举国都沉浸在悲痛当中,那么这辆军用机为何会乘坐那么多科研精英?而这场惨烈的事故又是如何发生的呢?

据报道,两架军用机是我国空中预警机。

所谓预警机是指对于敌国侵犯我国领土时所利用雷达系统将目标信息完善地收集起来,而这些信息可以为我国提供充足的时间作出反应,以及用来制定备战方案等。

预警机第一次出现在大众面前是在二战末期,当时的预警机是用大型民用机所改装而成。

众所周知,我们所生活的地球并不是平面的,而是一个椭圆形的球体,每当地面的雷达作用时,弯曲的球形很难准确接收信号这方面一直是各国军事所困扰的一大难题。

而预警机的出现很巧妙地解决了这一大难题,它装置着全套的雷达系统,无论目标高低,它都可以准确地收集目标信息。

迄今为止,各国的预警机都已经研制得非常完善,迅速发展的中国也不例外。

01 空难来临

我国的第一架军用预警机出生于1960年,虽然当时的研发并不算是很完善,但它为我国之后军用预警机的研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次事故的预警机是我国在研发第二代预警机时发生的,此预警机名为“空警200”,它首飞于2005年1月14日。

其主要科研任务是提高系统探测功能,“空警200”的首次飞行可以说是非常成功,这也让研发团队吃了一颗定心丸。

在此之后,研发团队更是不眠不休地对这架预警机进行各方面的完善,在经过批准后,迎来第二次试飞任务。

空警200

此次试飞主要针对解决数据丢失、信息传输时常缩短等问题,希望此次试飞后可以从中找出问题,后续继续研发。

时间来到2006年6月3日,“空警200”迎来了第二次试飞。

因为首次试飞非常圆满成功,而又紧锣密鼓完善了一年之久,科研团队有着很大的信心,他们坚信此次试飞也会圆满完成,可偏偏事与愿违。

时间来到“空警200”起飞两小时,此时的数据还是一切正常,正当科研团队松懈之时殊不知灾难悄然而至。

在预警机飞行三小时后,按原计划正飞过安徽广德上空,但是此刻,预警机突然不受控地朝地面急速坠落。

试飞员同志最先发现紧急情况,他急忙用全身的力气将操纵杆抬起来,试图改变其方向以免下方的村民受到生命危险,之后,预警机被强制升空,朝着远处的山间飞去。

“大飞机像俺们村拖拉机一样轰隆隆地响,听到声响出来看时已经朝山的那边飞过去,不一会就爆炸了”

这是村民对于这架飞机最后的记忆,他们不曾见过如此景象,激动地用着贫乏的词语描述这种震撼场面。

顷刻之间,“空警200”只剩下一地的残骸,浓烟滚滚直冲云霄。

当地的村民第一时间闻声赶来,目睹了此刻的惨烈。只见整架飞机的身体已经一分为二,分别散落在山头的东西两侧。

地上也被飞机砸出了个大坑,正喷着熊熊烈火,庄稼也被尽数毁灭。

这次试飞任务的失败不仅带走了34位研发人员的心血,也带走了他们宝贵的生命。

当时的中国正是缺乏军工科研人员的时期,可以说此次惨烈空难给我国造成了不可计算的损失。

02 空难真相浮出水面

事故发生后,我国迅速作出反应,委派消防人员和武警部队人员前往事故发生地进行搜查,当时有关领导人员更是连夜赶赴现场,带领团队开展调查。

经过许多人员不眠不休地调查取证,“空警200”的事故原因逐渐浮出水面。

研究人员发现,这场空难事故并不是因为一处发生异常所导致的,而是许多问题积累而成,其中导致事故发生最主要的原因是预警机的除冰系统发生故障。

除冰系统是指当预警机飞过结冰地带时,可以对其机翼部分很好的化冰,使机翼达到正常工作状态。

而除冰系统发生故障会导致机翼异常工作,使飞机升力直接损失50%,同时续航能力与着陆能力也会受到影响。

与此同时,研究人员还发现飞机存在着一个巨大的隐患,就是预警机严重超载。

预警机的每次试飞都需要大批的科研设备与人员,当这些重量聚集在一起时,已经远远超出了飞机本身可以承载的重量,这就说明预警机从起飞开始就在负荷运行。

这些问题在刚开始试飞时可能并不会显现出来,但时间一久,再加上除冰系统以及各种故障,飞机才会出现异常状态,即使当时在机人员都是我国最顶尖的科研专家也于事无补。

没有人愿意这种事情发生,但世上是没有后悔药的,事故已经发生,逝去的生命也不会回来。

此次事故发生后我国吸取教训,暂停了当下所有预警机的飞行任务,表示要虚心虚心再虚心,谨慎谨慎再谨慎,保证万无一失才能再次开展试飞任务。

03 英魂永存

据了解,本次事故牺牲的人员中,年纪最大的烈士名叫申长生,他56岁了,本来这次任务之后他就要停飞了,没想到却是此生最后一次。

申长生还承诺正在上大学的女儿:等爸爸这次飞行结束,就好好陪你。天灾人祸,谁能预料到此生他们都没有再见面的机会了。

其中,牺牲的也有一些年轻人,最小的是年仅24岁的秦澎烈士。

这是青春年华尚好的年纪,或许他飞行结束后可以找到心仪的爱人,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可是,这场灾难无情地剥夺了他的一切。

这场灾难中,我国更是损失了34名的军工科学家,这些优秀的人才是不可多得的,他们的离去更是让我们痛惜。

在牺牲的众多烈士当中,还有一位李正权烈士的故事催人泪下。

他当时31岁,而当查看家庭住址的时候发现,他并没有确切的位置,只是大概的范围。经过多方努力地寻找,终于找到了李正权烈士的母亲。

当时很多领导来慰问,问这位母亲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吗,可是这位母亲什么都没有要求,她含着泪说自己的儿子是为国家做贡献,儿子能为国家离开,是他的荣誉,是全家的荣誉

这位几乎没有上过学,字也不识几个的母亲说出的话却令大家动容,这位母亲还生怕自己的孩子一直不回家是因为犯了事,想让领导开个证明,以免村子里的其他人说闲话。

如此感动,怪不得这位母亲可以教出如此优秀的孩子,实在是让人惋惜落泪。

这些牺牲的英烈们除了是科研人员这个身份,他们还是儿子,是父亲,是丈夫。他们也许会在之后的日子里有无限可能,可是,因为这一场灾难,他们的人生画上了休止符,成为了永远的句点。

烈士们牺牲之后,飞机所坠毁的山头命名为“英烈山”。

领导还对空中遇难成员表示深切哀悼,并向遇难者家属同志致以了深切问候。2008年,6月15日,遇难者的追悼会在江苏举行,之后又在北京单独开了追悼会以怀念这些牺牲的英烈们。

之后,这座英烈山时常会有人来悼念,这座“英烈山”永远埋葬了他们的青春与生活,在山脉的山脚下,整整齐齐地矗立着六十多块石碑,每一块都代表家人,人民百姓,国家对他们的思念和缅怀。

英烈山的山脚下有一个石台,而走向石台的台阶恰好是十三个,这也是烈士们出征前的时间。

04 重整旗鼓,再次起航

这次中国预警机的遭遇所有人都会铭记在心,科研人员也吸收这次灾难换来的经验,不断改进预警机,不断加强预警机的飞行。

预警机的发展,离不开军工人员的日夜钻研,也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更离不开亲自试飞的飞行员。

这次空难之后,中国对于预警机的研发更加认真,继续对“空警-200”进行研究和改进,于是,在历经了四个月之后,这架空警200的试飞就要开始了。

而当一切问题都改善了之后,新的问题就产生了,谁来试飞呢?

安徽6·3空难的惨案还历历在目,很多人都害怕出现其他意外状况,试飞不仅需要身体素质好,而且需要很高的意志力和坚持,而这时,一位叫做崔继先的飞行员愿意以身试险,第一个站到了大家面前。

崔继先是我国预警机事业中崛起的领军人物,安徽6·3空难的时候他也亲自去到了现场,进行搜救。

他在此次试飞过程中经历了很多次起落架无法自动放下等一些惊心动魄的经历,可是最后飞机都会被他顺利降落。

他用他的行动证明了,改进后的预警机是安全的,他也对预警机的发展充满了自信,他这次的试飞成功也给很多人做了一个榜样。

在崔继先的带领下,空警200以优美的姿态在2009年的国庆出现,它翱翔在北京蓝天上空飞翔,像鹰一样稳健,而这次出现也在向世人和世界宣告,中国正式进入预警机自主研发的时代。

这架预警机对于加快形成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有很大的促进意义,也让中国的预警机在世界水平上迈出了巨大的一步。

而之后的预警机也不负众望,在西方国家中大放异彩,所有人看了都连连称赞,赞不绝口,也打断了西方国家垄断天空之战的美梦。

2019年,预警机,轰炸机等一系列飞机都从北京上空飞过,展示着自己美丽的姿态,逐梦蓝天,中国做到了而且在之后的道路上会越做越好,越做越强

如今,中国军队的预警机已经拥有很多了,除了是我国自己制造的,它的精度、探测距离等也都在世界上领先。

而中国预警机现在的辉煌是离不开6·3空难的,正是有了这些英烈们的前仆后继,预警机的发展才会越来越完善,越来越领先于世界。

逝者已逝,我们应该向这些牺牲的烈士们致敬,“松柏常青,精神永存”。英烈山的百亩竹海依然挺拔翠绿,却多了一群在守望的英灵。

参考文献

1、知网2021年《空中力量倍增器 空警2000预警机》

2、知网2019年《2009年国庆60周年阅兵:空警2000大型预警机带队受阅》

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