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麦医生在网上看到许多有关艾滋病的新闻,件件都很惊悚:
- 某大学大二男生因为肛门出血到医院就诊,检查过程中意外发现HIV阳性,患病的过程很诡异:在患病前的某一天该男生与同学在酒吧通宵,后因醉酒倒在酒吧,第二天醒来发现孤身一人,屁股疼痛,一摸全是血,于是该男生迅速到医院检查,但为时已晚。
- 某高校大三男生,正值青春年华,高考以优异成绩考入广州的一所师范大学。由于本人性格阳光开朗,被同学推选为校学生会主席,并在校园内结交了不少三教九流的朋友,其中不乏同性恋,该男生与之发生了多次无保护的男男同性性行为,后因为感冒症状就诊,在诊疗过程中被检出艾滋病病毒。
- 还有一位16岁的高三学生。他在网上冲浪时与一个网友相聊甚欢,后来就从线上慢慢聊到了线下,双方约定在美食街就餐,结果到了约定的地点,网友以钱带不够为由邀请该学生陪同回家取钱,结果该男生被网友软禁并多次遭到网友强暴,后被警方救出。一个月后该生发现肛门有赘生物就诊,医生初步诊断性病,但在进一步检查的过程中发现HIV初筛阳性。
伴随着网络的普及,各类交友软件层出不穷,甚至手机摇一摇都可以找到周围同样爱好的陌生人。
一次轻率而看似方便的性行为,其实暗含巨大的致病风险,艾滋病就是风险之一。那么,艾滋病毒是如何悄悄的潜入人体的呢?
你听说的艾滋病是不是这样传播的?
1、蚊虫叮咬传播艾滋病毒?
What?
蚊子虽然人人喊打,但在这里,小麦医生要为它平反,因为它是被冤枉的。
蚊子从来就是一个铁公鸡,吸进去的血都是自己消化吸收的,又如何会吐出来呢?
就算有吐出来,也只是0.00004ml左右的残血,血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完全达不到感染的效果。
而且等蚊子吃饱喝足消化完毕,艾滋病毒早就失活了,也构不成威胁,因此艾滋病是不能通过蚊虫传播的。
2、吃烧烤感染艾滋病?
吃烧烤感染艾滋病的传闻不仅屡见不鲜,而且听上去也蛮有道理的:烧烤的食物中含有不少熟食和凉菜,如果艾滋病人将血液滴到上面,人吃了就会传染艾滋病毒。
真相是艾滋病毒并不会通过消化道传播,并且艾滋病病毒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放到体外环境中,只能存活短短十几分钟甚至更短,根本不具备作案的可能。
3、公共交通工具上暗藏“艾滋针”?
“艾滋针”的传闻时不时就重出江湖,这一独门暗器让不少人为之惶恐。共享单车坐垫、公共汽车座椅都是可以藏匿的地方。
其实这种说法也是披着科普外衣的谣言,两年前杭州就流传着这样的消息:某某疾控中心实习生说某某骑车没有细看,结果被隐匿在坐垫里的艾滋针头扎了,后来不慎感染艾滋病,出现发热、淋巴肿大、皮疹、上呼吸道感染的表现。
这条谣言传播很广,以讹传讹,于是深入人心。对此,浙江省疾控中心早已经辟谣过了,明确告知大家“针头”传染艾滋病是不可信的。
就算不慎被艾滋针头扎到,由于针头的空间和容量所限,含有的病毒量是非常稀少的,而人体自身又有自净能力,即使微量病毒进入人体也不存在引发艾滋病的可能。因此若不慎被“扎针”应及时消毒,不必恐慌。
实际上,艾滋病毒是这样传播的
1、血液传播
2、母婴传播
3、性传播
如何预防艾滋病?
- 血液传播的预防
血液传播主要指的是共用被艾滋病毒污染的针头与可造成皮肤创口的锐器或不慎输入受艾滋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而造成的病毒传播。
所以,这也提醒我们治疗时应选择正规的医疗场所,如果发生意外,对于医院而言是医疗事故,但对于患者便是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是很不值得的。而对于输血感染,建议大家要注意输血安全,治疗过程中能不选择输血就尽量避免输血。
- 母婴传播的预防
母婴传播主要指艾滋病毒感染的母亲在妊娠、分娩和哺乳期间传播给胎儿/新生儿。
母婴传播的预防的重点是加强孕期检查,特别是HIV筛查。
孕28周时,HIV阳性的母亲就应该在医师指导下服用抗艾药物,新生儿出生后与母亲一起用药,同时弃用母乳喂养,简称母婴阻断。
如今,母婴阻断技术已经十分成熟了,阻断成功率高达99%。
- 性传播的预防
HIV病毒通过血液和母婴传播临床并不多见。据统计,世界范围内新增艾滋病感染者大多是因为危险性行为而感染的,有数据显示:
女性被男性感染者传播的概率是0.08%
男方被女性感染者传染的概率是0.04%
肛交的接受方被感染的概率为1.5%左右,主动方被感染的概率为0.1%。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危险性行为直接导致艾滋病的传播,且同性性行为发生危险暴露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异性性行为。
实际上,艾滋病的性传播也有对付它的办法,研究表明,在发生性行为前做好防护措施,可以减少85%的艾滋病毒感染率,所以在爱爱时一定要做好防护,将感染HIV病毒的几率降到最低。
怀疑感染HIV有没有后悔药吃?
答案是肯定的,上帝给了人们一次警醒的机会。如果怀疑自己有感染HIV病毒的可能,还有后悔药可以服用——暴露后的阻断药物(PEP)。
如果在发生高危性行为2小时后服用,可以有效阻断艾滋病毒的复制和感染,但服用此类药物宜早不宜迟,最晚不要超过72小时。如果过晚服用,一旦病毒蔓延,药物就可能失去阻断的作用。
任何药物都不能保证绝对有效,PEP也只是补救的措施,不能保证100%阻断HIV病毒,而且服用阻断药还有可能影响患者的生育力。
因此避免高危性行为等预防措施才是重中之重,不要等到亡羊补牢,毕竟还是有风险的。
本文为麦迪森健康原创,转载需注明来源。(文章内图片来自网络,如有涉及版权归属,请联系删除,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