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丝带网

这种野生蘑菇千万别采 疾控心中教的辨别方法

立秋过后,随着雨水的增多,树林中一夜之间“长大”的蘑菇成为市民餐桌上的最爱。比如东北的名菜“小鸡炖蘑菇”,一家人围坐桌旁,喝上两碗鸡汤,吃上几口蘑菇,鲜美可口。啥样的蘑菇好吃?多数市民的回答都是:野生的。

夏秋季节,雨量多,气温高,野生蘑菇在一些山间、树丛等处生长旺盛,不少市民便组成“采蘑菇大军”,就为了这一口美味。然而,野生蘑菇虽然味道鲜美,但是品尝美味的风险却有点大。

那么,什么样的蘑菇可以吃?什么样的蘑菇有毒?下面市疾控中心相关人士就来教您辨别的方法。

△资料图

毒蘑菇种类繁多难分辨

雨后,山林间、草丛里、大树下,一株株、一朵朵的野生蘑菇生长茂盛。记者日前在工业街的一棵行道树下,就看到了一丛褐色的野生蘑菇,一位老人刚好经过,顺手将蘑菇采走装进布袋。记者好奇询问老人这种蘑菇有没有毒,老人表示,自己采蘑菇多年,没遇见过毒蘑菇,这种蘑菇不仅没毒,而且很美味。

市疾控中心食品科科长、高级营养师文永红告诉记者,蘑菇,为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真菌的俗称,现已知约有3250种。因为多数个体像个小伞故称伞菌。蘑菇的生长环境多种多样,几乎在能生长绿色植物的地方都可以找到一定种类的蘑菇。草原和树林中蘑菇生长较为集中。一年四季除早春及冬季外,其他季节都有相应种类的蘑菇出现,以8、9月份最为多见。毒蘑菇顾名思义是指食用后可引起中毒的,在我国目前已知道有100种左右。其中毒性很强的有10余种,如:褐鳞环柄菇、肉褐鳞环柄菇、白毒伞(白帽菌)、毒伞(绿帽菌)、鳞柄白毒伞(毒鹅膏)、秋生盔孢伞(焦脚菌)、包脚黑褶伞、毒粉褶菌(土生红褶菇)、残托斑毒伞、鹿花菌、马鞍蕈等。

“由于蘑菇种类繁多,并且剧毒的毒伞、白毒伞等与可食用蘑菇极为相似,人们普遍缺乏识别有毒与无毒蘑菇的经验,因此误采食毒蘑菇导致的中毒在我市年年可见。”文永红说。

△资料图

一种毒蘑菇可能含有多种毒素

文永红告诉记者,毒蘑菇种类多,其含有的毒素成分也较复杂。毒蘑菇中的不同毒素与中毒症状密切相关,主要的毒素类型有胃肠毒素、神经毒素、溶血毒素、原浆毒素、肝毒素。一种毒蘑菇可能含有多种毒素,一种毒素也可能存在于多种毒蕈中。

根据毒蘑菇中毒的临床表现,临床大致分为以下四型,各型间可相互重叠。

■胃肠炎型

由误食毒粉褶菌、毒红菇、虎斑蘑、红网牛肝菌及墨汁鬼伞等毒蘑菇所引起。从食入到发病的时间也就是潜伏期,约为0.5-6小时。发病时表现为剧烈腹泻、腹痛等。引起此型中毒的毒素尚未明了,但经过适当的对症处理中毒者即可迅速康复,死亡率比较低。

■神经精神型

由误食毒蝇伞、豹斑毒伞等毒蘑菇所引起中毒的,潜伏期约1-6小时。由于其毒素为类似乙酰胆碱的毒蕈碱,因此发病时临床表现除肠胃炎的症状外,尚有如多汗、流涎、流泪、脉搏缓慢、瞳孔缩小等副交感神经兴奋症状。用阿托品类药物治疗效果甚佳。少数病情严重者可有谵妄、幻觉、呼吸抑制等表现,个别病例可因此而死亡。

由误食角鳞灰伞菌及臭黄菇等引起中毒的,除肠胃炎症状外还有头晕、精神错乱、昏睡等症状。即使不治疗,1-2天亦可康复,死亡率比较低。

由误食牛肝蕈引起中毒的,除肠胃炎等症状外,多有幻觉(矮小幻视)、谵妄等症状,部分病例有迫害妄想等类似精神分裂症的表现。经过适当治疗也可康复,死亡率亦低。

■溶血型

因误食鹿花蕈等引起,潜伏期6-12小时。其毒素为鹿花蕈素。发病时除肠胃炎症状外,同时有溶血表现。可引起贫血、肝脾肿大等体征。此型中毒对中枢神经系统亦常有影响,可有头痛等症状。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输血等治疗多可康复,死亡率不高。

■中毒性肝炎型

因误食毒伞、白毒伞、鳞柄毒伞等所引起。其所含毒素包括毒伞毒素及鬼笔毒素两大类共11种。鬼笔毒素作用快,主要作用于肝脏。毒伞毒素作用较迟缓,但毒性较鬼笔毒素大20倍,能直接作用于细胞核,并能显著减少肝糖原而导致肝细胞迅速坏死。此型中毒病情凶险,如无积极治疗死亡率特别高。

△资料图

文永红表示,中毒性肝炎型中毒的临床经过可分为6期:

1.潜伏期。食后15-30 小时,一般无任何症状。

2.肠胃炎期。可有吐泻,但多不严重,常在一天内自愈。

3.假愈期。此时病人多无症状,或仅感轻微乏力、不思饮食等。实际上肝脏损害已经开始。轻度中毒病人肝损害不严重,可由此进入恢复期。

4.内脏损害期。此期内肝、脑、心、肾等器官可有损害,但以肝脏的损害最为严重。可有黄疸、转氨酶升高、肝肿大、出血倾向等表现。少数病例有心律紊乱、少尿、无尿等表现。

5.精神症状期。部分病人呈烦躁不安或淡漠嗜睡,甚至昏迷惊厥。可因呼吸、循环中枢抑制或肝昏迷而死亡。

6.恢复期。经过积极治疗的病例一般在2-3 星期后进入恢复期,各项症状体征渐次消失而痊愈。

此外,有少数病例呈暴发型经过,潜伏期后1-2日突然死亡。可能为中毒性心肌炎或中毒性脑炎等所致。

“毒蘑菇中毒的临床表现虽各不相同,但起病时多有吐泻症状,如不注意询问食物史常易被误诊为肠胃炎、菌痢或一般食物中毒等。故当遇到此类症状的病人时,尤在夏秋季节呈一户或数户同时发病时,应考虑到毒蘑菇中毒的可能性。如有食用野蘑菇史、结合临床症状,诊断不难确定。如能从现场觅得鲜蘑菇加以鉴定,或用以饲养动物证实其毒性,则诊断更完善。”文永红说。

△资料图

蘑菇毒性猛 预防是关键

毒蘑菇如此危险,又该如何预防呢?

文永红告诉记者,一般而言,凡色彩鲜艳、有疣、斑、沟裂、生泡流浆,有蕈环、蕈托及奇形怪状的野蘑菇皆不能食用。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有部分毒蘑菇包括剧毒的毒伞、白毒伞等都与可食用的蘑菇极为相似,既往食用过的经验仍不完全可靠,还是不随便采食野蘑菇为好。

另外,当发生毒蘑菇中毒病例时,对同食而未发病的人也应进行观察,并做相应的排毒、解毒处理,防止其发病或减轻病情。毒蘑菇中毒的严重性取决于毒蘑菇的种类、毒素的性质及进食量等。儿童及老人对中毒的耐受力较低,后果也较严重。一般说来,肠胃炎型、神经精神型及溶血型中毒如能积极治疗死亡率不高。唯中毒性肝炎型毒蕈中毒死亡率可高达50%-90%。

最后,为市民提供一个预防毒蘑菇中毒的顺口溜:蘑菇品种多又多,有毒无毒很难说;养殖蘑菇很安全,野生蘑菇难分辨;有的味道鲜又美,有的毒性如蛇蝎;要问如何来预防,不采不食野生蘑。

△资料图

链接:警惕这些毒蘑菇

白毒鹅膏菌:极毒,我国中毒较多。毒素为毒肽和毒伞肽。中毒症状主要以肝损害型为主,死亡率很高。是毒菌中毒防治重点。

白黄粘盖牛肝菌:有毒,白黄粘盖牛肝菌夏秋季于松林中地上单生或群生。属外生菌根菌,与松等形成菌根。食用后往往会引起腹泻。

褐鳞小伞菌:极毒,含毒肽和毒伞肽。1976 年以来,曾在河北、江苏、上海、黑龙江发生大批中毒。发病初期为胃肠炎症状,然后肝肾受害、烦躁、抽搐、昏迷,死亡率高。采食野生蘑菇时需注意。肉褐鳞小伞:极毒,夏秋季于林下、路边、房屋周围的草地上均可生长,一般群生,有时单生。发病初期为胃肠炎症状,然后肝肾受害、烦躁、抽搐、昏迷,死亡率高。采食野生蘑菇时需注意。

白毒伞:剧毒,含有毒伞肽和毒肽。能严重损害肝、肾、心、肺、大脑等。部分食后立即出现恶心、呕吐及全身严重表现;另一部分最初只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轻微表现,很快消失,但2—3 天后病情迅速恶化,出现呼吸困难、皮肤黄染、躁狂等精神症状及其他系统损害的表现。

毒伞:极毒,含毒伞肽和毒肽,损害肝、肾、心、肺、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等。发病慢,潜伏期数小时至1 天,病死率高。

毒粉褶蕈:有毒,蘑菇种类繁多,人们缺乏识别有毒与无毒蘑菇的经验,误食毒蘑菇可致中毒。毒蕈毒素与中毒症状密切相关,主要的毒物类型有胃肠毒素、神经毒素、溶血毒素、原浆毒素、肝毒素。

秋盔孢伞:极毒,毒性近似毒鹅膏伞、白毒鹅膏菌。中毒后出现头晕、头痛、全身无力、恶心、呕吐、腹泻、发冷、舌头及手脚发麻或脱水、便血、鼻腔出血、黄胆、肝大、脉搏微弱、血压下降、瞳孔放大,严重者吐血、烦躁不安、谵语,病者多死于肝昏迷或休克。此种中毒死亡率比较高。

包脚黑褶伞:极毒,中毒后一般发病慢,潜伏期6小时以上,最长可达42 小时,主要表现恶心、呕吐、腹泻及便血。有的出现发烧、瞳孔散大等。严重者类似毒伞、白毒伞、肉褐鳞小伞中毒,出现急性肝炎、黄疸等,甚至死亡。

鹿花菌:有毒,鹿花菌素的致死量估计小童及成人分别为每公斤10-30 毫克及20-50 毫克。这个量分别约为新鲜鹿花菌的0.2-0.6 公斤及0.4-1 公斤。但是个别的反应会因人而异,可以完全没有反应或者是严重中毒反应。证据显示小童受影响的较严重,但原因不明。虽然将鹿花菌煮成半熟可以大幅度减少鹿花菌素的含量,但重复食用仍然会增加中毒的风险。

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