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丝带网

艾滋抗体初筛阳性,等待复检结果的过程是什么感觉?

#家庭健康守护官#小A是我两年前在咨询门诊中见到的一位朋友,初见他时他表情焦虑,眉头紧皱,额头形成个川字。落坐后,身体前倾,双手不停的揉搓。开口第一句话是,医生,我初筛阳性,是不是确诊的可能性非常大了?我该怎么办?声音里带着无助,甚至有一点哭腔。

别急,初筛阳性也不一定就是感染了,能说说具体情况吗?如果是化学发光法,有时候灵敏度过高,会出现假阳性的可能。

艾滋病急性期_急性艾滋病的初期症状_艾滋急诊期就是咽痛

我两个月前发生了不安全的行为,刚开始没在意,也根本没往艾滋方面想,前几天突然看到关于艾滋病的科普宣传,就开始担心,然后就想着去医院检测一下,结果就是初筛阳性。如果确诊了,我该怎么办?我才25岁,大学毕业没多久!

别急,慢慢说说看,我们来分析可能性。对方是什么样的群体?了解感染状况吗?

对方是通过交友软件认识的陌生人,我们在软件上很聊的来,聊了一段时间之后,觉得互有好感,于是就约在线下见了面。对方看起来很健康,很阳光,不像是感染者的样子。我一向比较谨慎,跟对方说检测一下再发生行为,但对方坚持说自己是健康的。唉,当时明明有个声音告诉自己不可以,但真见了面,本来就互有好感艾滋病急性期,就把持不住。一冲动,不但没有检测,安全套也没有使用。

急性艾滋病的初期症状_艾滋急诊期就是咽痛_艾滋病急性期

ps:事前用试纸做快速检测的安全意识很好,但是因为有窗口期的存在,即便检测阴性,也不能说行为没有风险。因为感染后处在窗口期的人,试纸检测不出来,但同样具有传染性。所以,安全措施时刻不能忘记。

此后一段时间,我根本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也没想过艾滋病的问题,心想他看起来那么阳光,不可能是感染者,所以就继续平静安然的过日子。

偶然一次,我看到了一篇文章介绍说一次没有防护措施的行为感染的概率大约是多少,突然脑海中又闪现出了那次行为,我开始特别担心。于是,我就去附近医院做了hiv抗体检测,惴惴不安地等待,不停地在手机上刷检测结果,直到看到检测结果是阳性,心理防线彻底崩塌了。这几天都特别自责,问自己为什么事前没有检测?为什么没有采取防护措施?也有怨恨,怨他为什么可能知道自己是感染者却不曾告诉我?但我内心似乎还怀着一丝侥幸,也许结果不准确,可能是假阳性的,所以我还有希望翻盘。因为知道最终会到疾控做确证,想尽快知道结果,就跑过来了。

艾滋病急性期_艾滋急诊期就是咽痛_急性艾滋病的初期症状

ps:千万不要试图通过外表去判断一个人是否是感染者,因为这并不准确。感染艾滋病毒后,除了有一部分人会出现一过性类似感冒的急性期症状以外,大多数人都处在此后的无症状感染期,此时,没有任何可以用于判断的外在症状。除非进展到了艾滋病期,会出现机会性感染或者肿瘤。附上详细的视频解读链接,想了解详情可点击下方链接【怎样用症状判断是否得了艾滋病? - 今日头条】

嗯,了解了。一次行为也不是一定就会感染,也许就是一个假阳性的结果。比如化学发光法,参考值就是1,哪怕结果是1.01,也会判定有反应,会不会是这种情况呢?

他拿出手机,让我看了检测报告,是定性的方法,显示结果为抗体阳性。

那有没有什么特殊状况呢?比如有没有发生骨折?或者有没有自身免疫性疾病?

近期这些状况都没有发生。医生,是不是我确诊可能性非常大了?说着,眼泪就快流下来了。

ps:有一些特殊状态的群体,会出现抗体假阳性,我曾亲历的就有孕妇、骨折患者、肺癌患者、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患者、还有过一个尿毒症患者,都曾出现过抗体假阳性。哪些情况会出现假阳性,附上视频链接,想了解详情可点击下方链接【HIV抗体阳性一定是得了艾滋病? - 今日头条】

别急,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等着确证的结果,也许就是假阳性。即便是真的阳性,现在无论如何焦虑也改变不了那个事实,此刻,我们能做的是想好怎么应对接下来的生活。

艾滋急诊期就是咽痛_急性艾滋病的初期症状_艾滋病急性期

听及此,他用一双失神的眼睛望着我,看得我特别难受。我一面安慰他别急,一次行为感染的概率不高。一面鼓励他,即便是阳性,好好坚持抗病毒治疗,寿命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艾滋病已经成为和糖尿病、高血压一样,虽然不能治愈,但是坚持规律服药可长期存活。

他终于在久久忍耐之后放声哭了出来,我站起身,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试图给他一些力量和安慰,让他知道,还有人愿意听他诉说,有人允许他脆弱。

哭过之后,他问,王医生,真的可以活到正常寿命吗?会不会很快就死?我还年轻,还有父母需要照顾,还有很多愿望没有实现,我不想很快就死。说着说着,他又哭了出来。

再次给他解读,如果感染了,好好规律服药,病毒得到有效抑制,维持CD4在500以上艾滋病急性期,不影响预期寿命。同时,放下心理负担,不需要担心别人的眼光,因为没有人可以看出他是感染者,照常生活工作就好。

那个下午,他停留在办公室很久,我们一直在讲未来怎么从生理和心理上应对。听完我的解释,他似乎有一点放松,但仍带着愁容。最后,终究还是目送他惴惴不安地离开,也许他内心还是充满惶恐。其实,我的内心也很遗憾,很挣扎。一个25岁的孩子,在他刚刚踏上社会之时,就可能要面临生活给他的一个重创。但接下来的路,没有人能替他走,我们除了鼓励他,安慰他,他可能需要承受的还是得独自承受。

作为我,希望他能慢慢走出阴霾,积极坦然面对。

剩余内容被隐藏,使用手机浏览器扫一扫查看文章
为了您的隐私,请用手机查看文章
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