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丝带网

她被黑人男友传染艾滋病,勇敢公开自己经历,还写了本抗艾日记

引言

“艾滋,到底是病名,还是污名?”《焦点访谈》中曾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自从1981年世界上第一例艾滋病被发现,艾滋便以迅疾的传染速度和较高的死亡率在全球肆虐,即使是在医学迅速发展的今天也没能找到治愈的方法,这也使得不少人“谈艾色变”,对罹患艾滋病的人敬而远之。

01

《中国艾滋病性病》杂志在2017年曾发表过一篇名为《中国艾滋病全国疫情数据分析》的文章,文章中统计过这样一组不容乐观的中国艾滋病患病数据。直至2015年底,在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中,现存艾滋病人的省份就超过了15个,15岁及以上艾滋病患者更是高达57.1万。仅仅过了3年,在《健康医疗调查》最新的调查结果中,这个数据就暴涨到了125万,这个增长速度,不可谓不是触目惊心。

▲关爱艾滋病宣传画

值得关注的是,这只是统计到的数据,实际上肯定还有许多潜藏的病例没有被发现。也许是患病者并没有察觉到自己身体的变化,或是羞于去医院问诊,这也让我国的抗艾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数十年来,我国包括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都在加紧开展对艾滋病治疗方案的探索,然而却始终没有研发出特效药品,艾滋病人的数量还在不停地上涨之中。

▲艾滋病易在乱性关系中传播

艾滋病的增长速度如此之快,和其多样的传播途径不无关系,异性性行为、男男性行为、注射吸毒行为等都是艾滋的传播途径,而在这些途径中,类似吸食违禁品等在大众看来“离经叛道”的传播行为,也让许多人将艾滋病人视为洪水猛兽,敬而远之了。

02

在社会环境的讳莫如深下,几乎没有人会正面提到艾滋病的话题,然而14年前的一本《艾滋病女生日记》却打破了这种平静,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写这本书的女生是一位女大学生,14年前她被黑人男友传染了艾滋病,她没有选择隐瞒,而是成为首位公开在大众面前谈论艾滋病的女学生,让大众直接认识到真正的艾滋病,这一行为无疑将她自己推到了风口浪尖,那么,当初被舆论包围的这位女学生,如今现状如何呢?

▲朱力亚

这位女生名叫朱力亚,说起她为何选择与黑人男友恋爱,还得从她的家庭环境追究起。朱力亚的父母家庭差距十分大,在母亲家的反对下二人还是义无反顾地组成了家庭,即使是后来的失业潮和下岗潮,也没能让两人分开。父母的为人处世深深地影响着朱力亚,让她形成了独立、坚强、自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朱力亚在演讲

事事都有主意、有目标的朱力亚用两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三年的专科学业,善于交际的她在学校的社交活动中也十分活跃,有时还登台演讲,是学校内的风云人物。这样优秀的女孩子当然有不少的追求者,然而见证了父母爱情的朱力亚更向往听从自己的本心,希望拥有一段超脱于外部条件之外的真正的爱情。在大二时,朱力亚结识了巴哈马留学生马浪,相同的兴趣和融洽的相处方式让朱力亚感到,自己追寻的爱情来到了。

03

很快两人便进入了同居的阶段,这也让朱力亚发现了男友在生活中的一些异常:与他高大雄壮的身材不相符合的是,他经常咳嗽和发烧,这不免让人有些担心。最初马浪只是说自己的肺部有些毛病,朱力亚一直细心地照顾着他的身体,但直到2004年男友的身体情况也并没有好转,于是只得去医院检查。4月13日检查结果出来了,当拿到艾滋病结果报告的一瞬间治愈艾滋病,朱力亚只感觉晴天霹雳。

▲朱力亚与他的黑人男友

作为密切接触者,朱力亚也如意料之中被感染上了艾滋病,这在当时的环境下来对人的打击不啻于死亡。病痛的身体、难熬的治疗、别人异样的眼光都让朱力亚感到难以承受,那位让自己受到连累的男友也背叛了自己。万念俱灰的朱力亚远离人群治愈艾滋病,将自己关在黑屋子里,还经历了几次未果的轻生。

▲艾滋病女生日记

最终支撑朱力亚活下去的力量,来自于校内的老师和同学,他们无私的温暖和帮助,带领朱力亚从病痛的黑暗中逐渐走了出来。联想到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在经历着这份煎熬,朱力亚决定将来自他人的温暖传递出去,于是《艾滋女生日记》应运而出,书中记录了朱力亚的染病经历,以及如何获得别人的帮助重新走向新生。

▲关爱艾滋病宣传图

这本书不仅鼓励了许多同样被艾滋困扰的病人,让更多人清醒直观地认识到了艾滋防治的重要性,也让普通大众意识到了艾滋病人也是需要关心和尊重的,要平等地看待和关心他们,大家一起努力战胜艾滋病。

结语

患上艾滋病的朱力亚不仅没有任由自己被病症打败,还写出了意义深远的《艾滋女生日记》,这与来自身边人的温暖和帮助是脱不开关系的。所以我们在面对艾滋时,完全没有必要“谈艾色变”,而是要学会用如常的眼光和态度去和艾滋病人相处,用包容和关心的姿态去帮助他们,并且从自身做起做好艾滋防止,这才是攻克艾滋的战斗中的第一场胜仗。

参考资料:

《焦点访谈》

剩余内容被隐藏,使用手机浏览器扫一扫查看文章
为了您的隐私,请用手机查看文章
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