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释(左)在工作中
3年前,王释调入钟山区艾防科,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当时,艾防科只有3个人。2018年下半年,调进2个人后,防艾队伍才壮大到5个人。她们5个30来岁的年轻人,扛下了整个钟山区的防艾工作。
刚刚接手工作时,由于工作不熟悉,干得非常辛苦。刚开始的那一年,王释做得最多的事,就是打电话向市领导单位请教和学习。市领导说,那一年的钟山艾防科是整个六盘水市向上级打电话打得最多的单位。一个个的电话,一次次的虚心学习,一次次的实践,她和同事们迅速成长为专业的防艾人员。
但是,5个人的队伍,日常新病人上报、随访管理、追踪、动员治疗、高危人群的干预等工作,让王释和同事们加班几乎成了家常便饭。在深感责任重大的同时,工作压力也很大。
2019年9月,省里下发了在基层医疗机构开展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管理的通知艾滋病急性期,使王释和同事们顿时找到了工作瓶颈的突破口。在认真研读省里下发的文件后,王释决定要立即着手基层防艾队伍的培养,让乡镇医务工作人员充实到防艾队伍中来。
当王释和同事们满怀热情向乡镇传达这一文件精神时,才发现低估了工作开展的难度:乡镇医院的医务人员,对与艾滋病感染者打交道,十分恐惧,甚至拒绝,工作一度陷入僵局。王释认真思考分析后,认为这种恐惧心理,是对艾滋病认识不到位造成的。只有进行系统全面的培训,才可能消除这种恐惧,转变这种观念。
回到单位,王释将科室仅有的5个人,按片区划分培训指导任务,每个人都要负责好几个片区的所有技术指导工作。经过系统全面的防艾培训,加上5个人24小时开机,不分黑天白夜一对一的、随时的专业指导,乡镇医务人员逐步消除恐惧心理,还主动跟随他们,进行失访患者追踪。5个人分别带队对“疑难”患者一家一家进行走访、一个一个动员治疗,让乡镇医务人员真正从实际工作中学习专业知识及方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和学习,基层医务人员逐渐成长为一支重要的防艾力量。
艾防工作中,最难做的是对失访病例的追踪管理工作。王释和同事们曾经遇到的一名患者,在她被确诊后,立即更换了手机号码,与防艾人员断了联系。防艾人员立即通知了当地派出所,经过两个部门的协作和努力,终于在失联后的第14天找到这名感染者,但是她坚决不同意配合抗病毒治疗。
防艾人员在多次的电话沟通中,了解到她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丈夫也是艾滋病患者。于是王释尝试着从一个母亲的角度,引导她为孩子的将来着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从专业角度,向她详细讲解如果不接受治疗,她的身体会发生怎样的病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她会经历怎样的折磨并一步步迈向死亡。同时告诉她,如果接受治疗,则会产生全然不同的结果,会让她像任何一个普通的母亲那样,见证孩子的成长。
多天持续不断的电话沟通终于燃起了这位母亲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心。她终于愿意接受见面进一步沟通。起初约定是在患者家,后来患者又提出在防艾中心。来到防艾中心后,经过工作人员的劝导,患者终于愿意接受治疗。
但是回家后不久,她又反悔了。
王释认为这个转变,可能是她老公的影响造成的。王释和同事们,又将工作重心转向患者的老公。说服她让老公接听电话。沟通中发现,患者的老公不仅不同意患者进行治疗,还不承认自己是感染者。王释和同事多番沟通,患者的老公才愿意来防艾中心进行检测。检测的结果呈阳性,但他仍然不相信,说结果不准。王释又带着他,打车去市医院检测,检测的结果还是阳性。最终,他才勉强接受了事实。又经过三番四次的动员,他最后才和妻子一起进行抗病毒治疗。
几天后,患者还主动联系王释艾滋病急性期,和她聊了一些内心的想法。王释长舒一口气,她知道,患者终于敞开心扉接受了她们,这意味着之后的治疗将顺利很多。王释告诉记者,这夫妻二人,现在都能定时体检,定时吃药,病情都得到很好的控制,也在努力工作,养育两个孩子,和王释她们也保持联系,再也没有“失联”了。
王释说,作为一名基层艾滋病防控医生,工作就是要细到面对一个个具体的患者。拯救一个艾滋病患者,就是拯救一家人,一个社会群体。和每一个艾滋病患者的故事,都可以写成一本书。给予患者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多听他们的意愿和想法,用一颗诚挚之心、滚热之心与他们沟通,即使是冰雪之心,迟早也有融化的一天。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卢奕林
编审丨李中迪 张传保
热点关注
返乡是否需要隔离?31个省区市最新返乡政策汇总参考
急寻!贵州此地这段时间乘坐3路公交车的乘客
贵阳一小学生被车撞飞 市民:附近没有人行天桥和斑马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