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丝带网

我国共发现猴痘患者5例,社会面传播的可能性小,但也应加强警惕

#家庭健康守护官#9月16日,重庆市确诊1例境外输入猴痘病例,引起民众广泛关注。


那么,猴痘是什么,会造成社会面传播吗?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种人兽共患病,1970年首次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发现传染人类。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

猴痘病毒最初出现在非洲啮齿类动物(松鼠、袋鼠、睡鼠等)身上,它们是猴痘的主要宿主,之后猿、猴类接触了这些鼠,又传染了猴类。再之后人类接触这些感染了猴痘的鼠、猿、猴等动物,造成人类的猴痘感染。


之前猴痘一直在非洲传播,病例都是几十、几百、几千的出现,非洲以外的地区则为个位数发现。并没有发生人际间的传播。2022年以来,猴痘出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传播,疫情爆发,感染人数剧增,目前已经突破6万例大关,仅美国就有2万多猴痘病例出现。

一个好消息是,猴痘在人际间传播后,其致死率有一定程度下降,之前病死率3%~10%左右,现在则为0.03%左右,多数病人预后良好。

猴痘病毒主要通过粘膜及破损的皮肤侵入人体,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也有可能长时间近距离接触飞沫传播。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小概率被感染。目前主要出现在男性同性恋群体之中。


我国现在共有5例猴痘确诊报告,最早一例是一位20多岁的台湾留学生6月16日从德国返回台湾,6月20日出现发烧、喉咙痛、肌肉酸痛、红疹、淋巴肿大等症状,6月21日检出猴痘病毒阳性。

7月12日台湾第二例猴痘病例出现。是一位到美国出差归来的30岁男子。

8月6日台湾公布第3例猴痘境外移入病例,为20多岁台湾男性,自美国旅游返台后出现症状确诊。

9月6日,香港发现一名此前有过高危行为的30岁男子,经过美国、加拿大、菲律宾,8月30日出现皮疹,于5日到港入住检疫酒店后咽喉痛,就诊检测猴痘病毒核酸阳性!

9月16日,重庆市确诊的猴痘病例,公开的信息量最少(看来国内保守患者隐私的工作更严密)。只公布了该病例为自国外中转重庆入境人员,因国内的新冠疫情防控要求,被集中隔离,期间发现皮疹等症状,经检测猴痘病毒核酸阳性。


国内这几例病例的特点就是年轻、男性、自国外而来,来到国内后很快被发现而隔离(最后一例年龄、性别不明)。由于发现早,且被隔离,社会面传播的可能性较小。

猴痘之所以年轻人多,这是因为年龄较大的人(≥42岁),基本接种了天花疫苗,该疫苗对猴痘有一定保护作用,被感染可能性小。1980年以后,天花被消灭,天花疫苗不再接种,因此未接种疫苗的年轻人群都对猴痘易感。


猴痘的潜伏期为5~21天,多数为6~13天,按照国内新冠疫情防控要求,大陆执行入境“7+3”隔离措施(香港及台湾目前都是“3+4”),能够发现一部分猴痘输入病例。但也存在漏网之鱼的可能,建议国外归来的人,特别是年轻男性,能够自我约束,21天以内,避免密切接触他人,防止猴痘在国内爆发。#头号周刊#​#头条创作挑战赛#​

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