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据联合国数据估计,全球有近4000万人感染艾滋病毒(HIV)。由于艾滋病毒的感染,每年都导致近100万人死亡。
自20世纪80年代艾滋病流行以来,艾滋病感染者的治疗效果已显著改善,得益于抗逆转录病毒药物(ARV)和暴露前预防措施的结合,艾滋病传播的风险也有所下降。联合国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有一半以上的艾滋病感染者都通过ARV药物治疗。
但世卫组织在一份艾滋病病毒耐药性报告中指出,多个国家在接受ARV治疗的患者身上发现了耐药的艾滋病病毒毒株。
2007年,世界首例艾滋病患者蒂莫西·雷·布朗通过骨髓移植在柏林被治愈,震惊医学界,这位患者也被称为“柏林病人”;2020年,“伦敦病人”亚当·卡斯蒂列霍在停药30个月后,经检测血液中已经没有艾滋病毒,他被确认为全球第二例被治愈的艾滋病患者。这两位患者都因癌症晚期而接受了带有CCR5基因突变的捐赠者的干细胞移植。CCR5蛋白被认为是HIV病毒入侵免疫细胞的主要辅助受体之一。
艾滋病尽管尚无法完全被治愈,目前公开报道“被治愈”的患者仅仅是个案,但这些病例说明,对于艾滋病毒呈阳性的人来说,使用药物已经可以将体内的病毒水平降低到无法检测和无法传播的程度,并且让人们看到有CCR5基因突变的干细胞应对治疗艾滋病这种“不治之症”可能有用。
然而截至目前,经过科研人员过去30年的研究努力,目前仍未研制出有效的HIV疫苗。借助最新的mRNA生物技术平台,HIV疫苗的研发正在提速。目前全球范围已有超过20种候选疫苗正在开发中。
国际艾滋病疫苗倡议协会(IAVI)在今年的世界艾滋病日上表示:“世界需要艾滋病毒疫苗,只有疫苗才能消灭艾滋病。”
IAVI是在疫苗开发方面投入巨资的几个组织之一。该组织表示,突破性艾滋病毒疫苗的诱人吸引力在于它可以为广大人群提供持久的保护;预防性疫苗有可能消除终身服药的负担。
艾滋病毒疫苗的研发极具挑战,开发成功的艾滋病毒疫苗的技术障碍包括缺乏对艾滋病毒的天然免疫力、艾滋病毒的变异,以及缺乏能够可靠预测疫苗对人体有效性的动物模型。
尽管艾滋病毒疫苗的研发历经漫长的过程,但新兴的mRNA生物技术在新冠疫苗中取得的成功,使得人们对HIV疫苗的前景又有了信心。目前多个研究联盟正在测试基于mRNA疫苗技术的HIV疫苗。根据一项临床I期数据,该疫苗已经表现出抗HIV的有效性。
除了mRNA生物技术平台之外,还有另一种HIV疫苗研究的重要方法,即使用巨细胞病毒(CMV)作为载体的艾滋疫苗。 今年10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IH) 资助了第一项人体I期研究,在动物实验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如何确保该技术对人类是安全的仍然有待验证。
如果这些初步研究进展顺利,更大规模的人体试验可能会在未来几年内展开。
2030年前在全球范围内终结艾滋病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一。治疗艾滋病的终极目标是停止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这也将减少每年大约12亿美元的抗艾药物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