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016年12月1号)是第29个“世界艾滋病日”,自2011年起,连续五年的主题一直是“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今年也不例外。
很多人都谈艾色变,早些年主要集中在传播途径上,比如拥抱亲吻日常生活等会不会传播艾滋。但近些年随着媒体、政府的宣传报道,群众有所改观,然而对于艾滋病患者的歧视、冷漠,在大部分人心中仍是根深蒂固的。在此,小健想说HIV并没有想象中的可怕,更可怕的是人心。
艾滋病在中国的现状如何?
官方数据是这样的,HIV在85年传入国内,截止16年5月,累计报告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80多万例,报告死亡19万多例。然而对于这个数据,我相信实际上远不止这个数。
看了以上数据,是不是觉得很严峻?感觉艾滋病就在我们身边?
其实,HIV病毒的控制与国民的整体素质关系紧密,也许HIV的感染和某些不好的行为方式有关,比如乱性、吸毒等,但并不是所有的艾滋病患者都是如此。那种对HIV污名化,用歧视、偏见的眼光去看待,去审判的态度,我觉得比HIV本身更可怕。
正是因为这种歧视,才让很多初期艾滋病患者不敢、害怕去做HIV检测,自暴自弃,不积极治疗,甚至产生报复社会的心理。正如早些年我们对待乙肝一样,很多时候是我们的社会环境让患者步入绝境。
患了艾滋病只有等死?
到现在为止,很多人都认为染上了HIV病毒只有等死。心想以其受到大众的歧视、冷漠,还不如潇洒过活,多约几炮,多几个难兄难弟岂不是更好?
然而,事实上你能快活几年?等你发展到严重的细胞免疫缺陷、全身发生各种致命性的感染、发生各种肿瘤的时候,你就真的只有等死了!
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医学家麦克斯·彭伯顿说过一句话——「作为一名医生,从医学的角度上来讲,我宁愿染上艾滋病也不愿患上2型糖尿病。」因为,HIV是完全可控的,只要坚持治疗,HIV患者的寿命和正常人没有太大的区别,生活质量也会大大的提高。
目前,人们对艾滋病还存有哪些误解?
相对于拥抱亲吻、蚊虫叮咬等会不会传播艾滋病,相信大众对这些早有所了解。近些年随着媒体大肆报道,有一些新的误解渐渐产生,大致总结如下:
1、只要使用安全套,就不会被感染
没有任何研究表明,安全套可以百分之百的阻断艾滋病的传播。不得不说目前安全套对于艾滋病的防护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理论上可以隔绝,但实际中要考虑安全套本身的质量和整个性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所以不是百分之百。
2、艾滋病的“早期症状”类似感冒
相信大部分都被很多科普文洗脑过,诸如感染了HIV病毒,就会在早期有一系列类似感冒的症状。其实,感染了HIV是不能从症状上去监测的,他有很长时间的潜伏期,必须要经过专门的检查。
3、艾滋病人之间进行性行为不需要戴套
你可能会认为反正彼此都是病毒携带者,那么久破罐子破摔了。其实,HIV病毒的类型很多,变异情况复杂,如果病毒交叉感染,可能对治疗带来新的挑战。
4、艾滋病患者和健康人发生关系,仅一次就足以被感染
就感染几率而言,直接输血最高,可达95%;其次是母婴,一般几率是25%;性行为传播的几率很低,男传女是0.2%,女传男是0.1%,男传男的几率要高的多,这与其性交方式有关,其实就是菊花破裂导致(此处请勿脑补,画面有点污),与同性恋本身无关。
5、目前公众对于艾滋病的药物和疫苗太过乐观
其实,对于一个只散布正能量的小健来说,很不愿意写这点,但为保证对大家负责的态度,还是加上。
虽说目前国外很多文献报道过有关治疗艾滋病的好消息,但小健知道的几个研究都只停留在实验室的阶段,偶尔报道出来的那些如换骨髓治疗艾滋病之类的也只具备启示作用。目前在中国的部分地区,感染率还是非常的高,绝对绝对不要掉以轻心。
健客专稿,转载请注明【健客健康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