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丝带网

河南艾滋村里的父亲“一定要让我的孩子离开这里”

上个世纪90年代末,在中国河南省出现了一座“艾滋村”,在整个村子中的人们都患有艾滋病,基本上十天都要去世八个人,这对于一个极不发达的村落来说,似乎对每个人都已经成为了致命的宣告。

那么,为什么会有“艾滋村”的出现呢?原来他们都会经常卖血,为了供家里的花销开支,他们只能卖血为生,而卖血换回来的钱有45块钱,对他们所有人来说也是一笔巨大的数目了。

因在卖血的过程中卫生得不到保障,只要有一人身患艾滋,那么所有的卖过血的居民都将会被感染,无一人幸免。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许多种,在这样落后的村庄里,艾滋病也得到了很快的发展,随之而来的便成为了大家听说的“艾滋村”。

许多居民都因死在艾滋病中,几乎每一家人都有一人患有艾滋,甚至有些居民身患艾滋病后,还要下地干活忍受着身体上的痛苦,那是精神和身体上的双重折磨。

在这座村子里,剩下的更多是老人和病患。

其中有一位身患艾滋的父亲名叫熊自成,在2002年被查出身患艾滋病,他的大儿子也身患艾滋,小儿子是一名高中生,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儿子能够考上大学离开这座村子,能够快快乐乐的过上健康的生活。于是他只要病情稍有好转就会努力干活,只为了挣更多钱供孩子上学。在记者采访时,他总是乐呵呵的,但是在他的背后,又有许多的压力和担心笼罩着他,他害怕自己看不到孩子上学的那天,又担心自己没有办法供孩子读书。他从不向孩子吐露出自己的心事,只能自己将这些事情埋在心里消化掉。

政府规定,艾滋村中的村民每个月可以有100多元的特制票券,可以用来看病用药,但熊自成却用它拿来换成真钱,将这些钱再送给城里的小儿子读书用。

小儿子熊长东也因为父亲压力太大想过放弃学业,但他不敢告诉父亲,他知道,父亲在用生命给他拼一个更好的未来,他也是父亲的希望。对于熊自成来说,能让儿子去好的地方去生活是他最大的愿望,作为一名父亲,他更坦言说“哪怕再难,也要看着孩子踏入大学的校门。”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04年熊长东考入了哈尔滨商业大学,成为了一名父亲心目中的大学生了。在接到儿子的录取通知书那天,熊自成特别开心,他说:“俺这几辈子,也没上过这么大的学。”或许在看到儿子通知书的那一刻,熊自成之前的压力痛苦都已经烟消云散了,现在他只有自豪和喜悦。仅仅一张微薄的录取通知书,却承载着是父亲的所有。

但家里条件不好,屋子也破了,为了供孩子上大学的学费,熊自成拿着那些票券和现金,去村里四处借钱,许多爱心人士也给予了帮助,在大家的帮助下,熊东长离开了这座生养他们的“艾滋村”,和城里的孩子一样进入了大学校园生活。

熊东长在哈尔滨曾收到了父亲的一封来信,信上说:“你一定要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不要忘记人们对你的帮助。”这些话一字一字地刻在了熊东长的心上,在儿子远在他乡的时候,父亲还在时时刻刻挂念自己的儿子,希望他以后的路走得越来越好,他是一个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村人,但熊自成还用了写信的形式来告诉儿子。

可惜好景不长,谁也没想到这封信居然是父子的最后一别,在2006年,熊自成因病去世,从此离开了这个世界。

本纪录片的时间不长,只有7分钟,但是每一幕却扣人心弦,让我们体会到了父爱的伟大。真正的爱是无私的,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本片将《许三观卖血记》小说中的卖血剧情照进现实,在如此落魄又困难的村庄里,却存在着这样伟大的父亲,艾滋村的状况是残酷的,但人心是暖的:他将爱化身成了自己在困难中前进的步伐,将爱化成了自己的精神寄托,又将爱化成了治疗自己疾病的“神药”。熊自成一直认为他做的这一切都值得,或许这也是全天下父母亲的想法,愿意对孩子奉献出自己的全部。

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