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深圳在肝移植领域的多项纪录
成功填补艾滋病肝移植这一国内空白领域
创办深圳肝移植病友会
...
这只是姜楠诸多“军功章”里的一部分
2020年8月26日,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的手术室内,肝脏外科主任姜楠稍稍松了一口气,他刚完成了一场在5倍显微镜下操作的肝移植手术,在护士的帮助下脱了沾血的手术衣。
患者是一位仅6个月大的婴儿安安。4个月时,因全身发黄被确诊为先天性胆道闭锁,肝移植是唯一有效的救治方法。
但只有2-3毫米的血管令吻合工作难度极高,幸运的是,在姜楠的主刀下,安安顺利完成了移植手术,恢复情况良好。
△姜楠
这场改变孩子一生的手术,却是姜楠的日常。从事肝脏外科工作20余年。他以其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细致的工作作风,让无数肝脏疾病患者受益。
短短两年间,已完成上百例肝移植手术,开创了深圳在肝移植领域的多项记录。作为深圳市经验最丰富的肝移植手术专家,他被评为2020年“十大深圳好青年”。
填补空白
“扎根深圳开始拓荒之旅”
近30年来,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器官移植国家,全国每年器官衰竭的病人约有100-150万人,深圳每年有数百例患者需要进行肝移植手术。
然而,深圳此前尚无一家医院可以开展此项技术,导致大部分患者放弃移植治疗,少部分转往广州、上海、杭州、北京等地进行肝移植,十分奔波。
2018年,姜楠作为“深圳市引进人才”入职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而此前他在广州从事肝脏外科工作已20余年,师从全国知名肝移植专家陈规划教授。
“当时很多朋友们都很不理解,说你的家庭、工作、人际关系都稳定了,还折腾什么呢?其实我是怀着一颗创业的心来到深圳,因为这里有空间、有活力、崇尚拼搏,是一座‘不认命’的城市。”姜楠说。
尽管城市高速发展,但深圳医疗事业亟待发展,尤其是以肝移植为代表的高端医疗技术仍是空白一片,他希望来“拓荒”。于是,姜楠带着一群平均年龄不到28岁的小青年,义无反顾地开始了“创业”。
“许多人看到我一头白发,都会吃惊,怎么有一个中年人混进了‘好青年’的评选,其实这就是肝移植领域医生头发的两大特点之一。”姜楠笑称,肝移植领域的医生头发有两个特点,要么数量少、质量差,要么头发白,而他属于后者。
因为从事肝移植手术20年,24小时随时待命是最基本的。一旦匹配到合适的供肝,必须马上投入手术,一刻也不能耽搁。
“相比起互联网大厂的996,我们的工作状态是007。”姜楠算过自己做的手术,30%是节假日完成,超50%的手术时长超过8小时,在手术室看着日落迎接日出是常有的事情。
但凭着对工作的热情和刻苦专研的精神,姜楠迅速将最先进的肝移植技术带来深圳。短短两年,他已完成上百例肝移植手术,开创了深圳在肝移植领域的多项记录。
包括——广东省最大体积肝癌肝移植、深圳市最高龄肝移植、深圳市首例再次肝移植、全球首例毒木耳中毒肝移植治疗。
勇闯禁区,国内首例
“开创国内器官移植新篇章”
随着医学的进步,艾滋病患者生存时间明显延长,艾滋病病毒感染不再是器官移植手术的禁忌,而重要器官功能衰竭却成为艾滋病患者的主要死因。
国外已开展艾滋病患者肝移植手术,但在国内尚属空白,此前仅有的尝试也均以失败告终。姜楠便又向着艾滋病肝移植手术这一国内空白领域发力。
2019年4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科,一位长期随访的艾滋病合并乙肝患者,出现了肝昏迷,生命垂危。唯一出路就是肝移植。虽然患者体内的HIV病毒载量已降低到检测不到的水平,传播风险很低,但谁也不能保证万全。
“救艾滋病急性期,一定要救!风险我愿意承担!”姜楠决定给患者做肝移植。
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讨论决定,该患者可以做肝移植手术,但捐献者的血型是A型,而患者的血型是O型。跨血型移植意味着肝移植的手术风险加大,容易出现超急性排斥反应。
“这个病人等不及了,跨血型移植也要试。”姜楠说,通常肝移植患者的血型需要相同或相容,只有在紧急救命情况下,病人没有时间等了,才会进行跨血型肝移植。庆幸的是,经过检测,患者ABO血型抗体滴度较低,具备跨血型肝移植的基础。
但在此之前,国内只报道过3例合并HIV感染的肝移植手术病例,对这类患者跨血型肝移植还是第一次,医生只能依靠自己的经验进行探索,制定免疫诱导方案。
术前两天,姜楠睡不踏实,“脑袋里就像过电影一样,一遍遍演示着手术的各个环节,绝不能有半点差池”。医院相关团队专家们也进行充分讨论,对手术可出现的情况,进行预判和精细准备。
手术开始时,十几名医护人员“全副武装”,确认皮肤无破损、穿着双层防水围裙、戴护目镜、双层橡胶手套、防水袖套、鞋套,术中用弯盘传递器械等,避免医护人员职业暴露。
数小时后,姜楠切下了萎缩硬化的肝,换上了新鲜健康的肝。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肝功能快速恢复,意识逐渐清醒,手术非常成功。
“艾滋病人拥有同样的生命权,社会上不应该‘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他们。”姜楠说,艾滋病合并乙肝肝衰竭并肝昏迷跨血型肝移植,在全球尚属首例。这个手术一方面清除了HIV污名艾滋病急性期,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医学技术和人文关怀的进步。
2019全年,姜楠共主刀成功实施4例艾滋病合并终末期肝病的移植手术,数量稳居国内第一。在他带领下,深圳三院总结出一套完善的艾滋病肝移植患者术前维护、术中操作以及术后康复的流程规范,为我国器官移植领域作出重大贡献。
同是生命,同样要救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移植病房”
“我们等不了,不做移植手术就会死啊!”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来袭。深圳市三院是深圳市唯一收治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定点医院,同时也是深圳市唯一拥有肝肾移植资质的医院。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全国各大器官移植科陆续减少甚至停止移植手术。
一边是凶猛来袭的新冠肺炎疫情,一边是苦苦等候器官移植的患者。不同于其他器官衰竭患者,肝衰竭患者来病急、危险程度更大,除了做肝移植手术外没有其他替代方案。
“同是生命,同样要救。”姜楠说,考虑到肝病科的特殊性,深圳三院决定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护措施,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在疫情期间继续开展手术的器官移植中心。
程先生(化名)有20多年的乙肝病史,2020年1月份确诊肝硬化失代尝期后,一直在家附近的医院接受治疗。经过几番人工肝的治疗都不见效果。2月5日,程先生因为急性肝衰竭失去意识,出现肝昏迷的状态,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已来不及转送外地。
“我们等不了,不做移植手术就会死啊!” 程先生的父亲说,他知道深圳市三院在收治新冠肺炎确诊患者,虽然心里有一点害怕,但他更担心儿子的情况。他对市三院在防护方面有信心。
于是,程先生被紧急转到深圳三院。幸运的是,经过肝移植的各项匹配,程先生很快就匹配到了适合的肝源供体。2月6日,程先生进行了长达11个小时的肝移植手术,19天后已可自如地走路。
“这是疫情期间另一种形式的坚守和逆行。”姜楠表示,防疫警报一拉响,医院就要求接受移植患者之前必须设一道“关卡”:所有患者和陪同家属必须先筛查咽拭子、拍肺部CT等,排除新冠肺炎后才可入院。不仅如此,疫情期间所用的肝源供体都必须经过严格筛查排除是否有感染新冠病毒。
正是在如此科学严格的防护标准下,移植手术才能安全高效、有条不紊地进行。在保证临床业务顺利开展的同时,全科没有发生一例医务人员感染及院内交叉感染。
从2020年1月11日疫情开始,截至当年5月中旬,深圳三院共完成了30例肝移植,在特殊时期也为患者打开一扇希望之窗。
没有空想家!
“创办深圳肝移植病友会”
“移植手术成功是一个新的开始,我们希望能将肝移植手术所带来的短期成功转化为患者长期的、健康的、高质量的生活。”姜楠说。
器官移植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肝移植患者就像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一样,需要终身随诊。器官移植术后长期管理是一个多学科综合的系统工程,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方案,帮助患者改善愈后。
“深圳有庞大的肝移植术后患者群体。在此之前,深圳的肝移植患者在北上广等其他城市完成移植手术,每年仍需要定期前往外地接受随访复查。”姜楠说。
一位80多岁肝移植患者的遭遇让姜楠感触非常深。“那位老人在10多年前做了肝移植手术,但后来没有去天津接受定期随访,她凭借自己的判断增减药量,导致移植的肝脏出现排异反应。”姜楠回忆,那位老人临终前决定将遗体和眼角膜捐献出来。
2018年12月,在姜楠的推动下,深圳三院成立了“深圳市肝移植病友会”,对肝移植患者进行精细的术后管理,及时解答患者疑问,观察记录病情变化,帮助患者提高远期存活率和长期生活质量。
“我是三年前在广州做的手术,每三个月去广州复诊,很不方便。现在不仅在深圳市三院的器官移植门诊就能复查,还能在病友群里互助提问,得到医生的讲解和帮助,终于找到组织了。”患者陈女士说,移植术后自己的性情和脾气也有不少波动,情绪一度很低落。
“我们除了在器官移植门诊的医疗指导外,通过肝移植病友会的互助交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建立回归家庭回归社会的信心。”姜楠说。
如今,病友会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宣教活动,已成功举办三届肝移植患者新生会,提供术后疾病预防、护理及膳食营养指导,还举办了惠州西湖徒步和红花湖骑行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众多患者及家属互帮互助,相互鼓励,树立信心,重归正常的社会生活。
“都是实干家,没有空想家”
他一直在思考深圳发展的底蕴、动力到底在哪里。而在此次评选中,来自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让他找到答案。“深圳之所以能够40年永葆青春活力,就在于各行各业敢于担当、真抓实干的青年人才,他们才是这座城市的脊梁。”姜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