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丝带网

疫情结束?揭秘专访梁万年!

“乙类乙管”已落地9月余,新冠疫情似乎逐渐平息,淡出公众视野。新冠之外,关于流感、肺炎支原体等呼吸道病原体的讨论,又在今年频上热搜。经历三年多疫情,新冠是否已成为了“过去时”?下一次大流行还会发生吗?将在何时、由什么引发?对于支原体等已知病原体,我们应当如何看待?新京报记者专访了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常务副院长梁万年,就以上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梁万年表示,虽然新冠疫情已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不再是“大流行”,但并不意味着疫情不存在了。判断一种疾病是否构成或解除国际关注有多个维度,包括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卫生健康系统的抵抗能力以及干预措施的有效性。从这些维度来看,虽然我们对新冠疫情的认识越来越清晰,但疫情仍然存在。

然而,由于我们已经掌握了控制疾病流行的必要干预措施,对于新冠的感染虽然可能还会再发生,但从疾病严重程度和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来看,都不足以构成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下一次大流行的到来存在不确定性,但是肯定会来。梁万年指出,人类面临着许多不确定因素,如人口老龄化、气候变化、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等,这些因素导致了人类生存发展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公共卫生健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大流行已经不再是罕见现象,而是随时可能发生。因此,我们必须提前做好准备,特别是对于重大的急性突发新发呼吸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是未来预防大流行的重中之重,因为呼吸道病原体通过飞沫和气溶胶传播,而气溶胶传播是最可怕的,也是最难以控制的。在呼吸道传播的病原体中,冠状病毒是需要特别关注的。冠状病毒有许多种类,已知对人类可引发疾病的有7种,其中包括新冠和非典。

因此,我们应该对冠状病毒进行充分准备,包括疫苗、药物、诊断试剂等方面的研发和应对措施。此外,对于已知的传染性病原体,我们应该加强经验总结和抵抗能力的建设,以应对可能的疫情爆发。不论是未知病原体还是已知病原体,我们都需要进行科学创新和技术储备。梁万年指出,公共卫生已经成为一个交叉性学科,需要各专业背景的人才进行学科交叉。清华卫健学院已经按照领域来设置学科,吸纳医学、工科、法学、计算机等各专业的人才,以应对未来的公共卫生挑战。综上所述,虽然新冠疫情已经逐渐平息,但并不意味着疫情不存在了。下一次大流行的到来存在不确定性,但我们必须提前做好准备,特别是对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控。冠状病毒是需要特别关注的病原体之一,我们应该加强对其的研究和应对能力。公共卫生的发展需要科学创新和人才交叉,这是未来预防大流行的关键。最后,我们希望读者能够思考,下一次大流行究竟会在何时到来?我们如何做好准备?

请发表您的评论和观点。

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