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丝带网

布病的症状和预防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慢性传染病,又称布鲁菌病、布氏杆菌病,简称布病。其特征是生殖器官和胎膜发炎引起流产、不育和各种组织关节等炎症,公畜发生关节炎、睾丸炎为特征,人感染后引起波浪热。该病在我国民间也被称为 生后波浪热流产病”懒汉病等。本病危害养殖业,影响人类健康。布鲁氏菌病是我国二类传染病。布鲁氏菌病是牛养殖过程中的常见疾病,国内外人兽的布氏杆菌病疫情均呈现回升势头,出现新的流行病学特征,应引起高度重视。

临床症状

牛布鲁氏菌病的潜伏期为14天到6个月不等,通常依赖于病原菌毒力、感染剂量及感染时母牛所处妊娠阶段而定。流产通常发生于妊娠后,头胎母牛发病较多,可占50%以上大多数母牛只发生一次流产,通常为隐性发生,其最主要的症状是妊娠母牛在怀孕5-8个月之后突然流产,流产前体温升高、食欲减退,有的长卧不起,由阴道流出黏液或带血样分泌物等。流产胎儿多为死胎,或弱胎,但多在后1~2天内死亡,少数呈木乃伊胎。流产后常伴有胎衣停滞或子宫内膜炎,从阴道流出红褐色污秽不洁恶臭的分泌物,甚至子宫积脓而导致不孕症。除了流产以外并且伴有关节炎、滑液囊炎,关节肿痛,长期卧地,跋行。患病公牛会出现睾丸炎和附睾丸炎,睾丸肿大、化脓,触碰会产生痛感,局部淋巴结肿大,初期肿大、疼痛,随后无热痛,质地坚硬,有时可见阴茎潮红肿胀、精液质量和精子活力下降,重者导致不育,配种能力也会明显降低。

流行病学

该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患病动物及带菌动物,最危险的是受感染的妊娠母畜。病菌存在于流产的胎儿、胎衣、羊水及阴道分泌物中。患病动物乳汁或精液中也有病菌存在。也可从粪尿向外排菌。牛羊是人类散发性布病的主要传染源。本病主要经消化道感染,也可经伤口.皮肤和呼吸道、眼结膜和生殖器黏膜感染。因配种致使生殖系统黏膜感染尤为常见,也可因昆虫叮咬而感染。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有明显的季节性,以夏秋季节发病率较高。成年母牛的易感性较犊牛高,母牛的易感性较公牛高。易感动物目前已知有60多种。本病常呈地方性流行,感染的牛终身带菌,新疫区往往可使大批妊娠母牛流产,老疫区则妊娠母牛流产逐渐减少,但关节炎、子宫内膜炎、胎衣不下、屡配不孕、睾丸炎等增多。

人布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即一是经皮肤黏膜接触感染,是最为多见的感染方式;二是经消化道感染,可经吃生肉、喝生奶等感染,如吃未烧熟的羊(牛)肉串、涮羊(牛)肉等;三是经呼吸道感染,多见于皮毛加工等情况。当前,我国布病发生有增加的趋势,其中非职业人群布病感染率呈上升趋势,非传统牧区也有本病发生,流行优势的布鲁氏菌发生了新的变化。

紧急处理

如果发现疑似病例,要立即将病牛隔离同时,必须要控制牛群移动,进行重新编号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出入养殖场的车辆、人员、养殖用具等,都必须要全面消毒 (漂白粉20%或石灰10%或热氢氧化钠溶液5%)从根本上切断传染源,防止疾病传播。由于牛布鲁氏菌属于人畜共患疾病,所以一旦发现疫情,也要对人进行监控,密切接触动物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特别是产犊的时候更要注意。处理可疑动物时,需要穿戴口罩,眼镜手套,防护服,皮肤有伤者应避免接触动物防止经皮肤,粘膜和呼吸道感染病菌。对未发现症状牛只进行隔离检验,最好采用抽血虎红平板凝集试验为主一年两次,直到全群阴性。

如何预防

疫苗是预防布病的重要措施,我国现在主要使用猪S2株疫苗和羊型5号 (M5)弱毒活菌苗为主。

赞 ()